为擦亮川鱼金字招牌汇聚人才力量 四川集中培训水产方向农业经理人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4日讯(记者 陈淋)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指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为擦亮四川农业大省的金字招牌,四川省委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决定加快培育壮大“10+3”产业体系,其中的“10”就包括川粮(油)、川猪、川茶、川薯、川药、川桑、川菜、川果、川鱼、川竹等特色产业。为期15天的四川省2020年农业经理人精品培训班(水产方向)在四川省水产学校举行,经各市州选拔推荐的全省水产养殖农业经理人集中“充电”。
四川是西部水产大省,川鱼正是“10+3”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将是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的重要支撑。产业发展,人才是关键。11月10日至11月24日,为期15天的四川省2020年农业经理人精品培训班(水产方向)在四川省水产学校举行,经各市州选拔推荐的全省水产养殖农业经理人集中“充电”。行业管理者、高校教师、企业管理人员、科研院所专家,为他们灌输新发展理念,讲解政策法规,开展水产养殖新技术、企业管理、农产品电子商务、特色水产保险、水产产业园区建设、农产品品牌建设、稻渔综合种养等培训。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大背景下,此次培训还特别组织学员前往重庆长寿实地考察学习。
说起稻渔综合种养,普通老百姓第一反应就是田里挖点水沟,养点鱼虾,可能会增加点收入?其实,稻渔综合种养在农业发展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对我省农村家庭农场主来说,发展水产养殖业,不再是简单地挖塘放水养鱼,而是要用科学手段,实现‘一水两用、一田双收、稳粮增渔、粮渔双赢’的良好效益。”四川省水产学校相关负责人介绍,稻渔综合种养是通过对稻田实施工程化改造,构建稻渔共作轮作系统,通过适度规模化开发、产业化经营、标准化生产、品牌化运作,能实现水稻稳产、水产品增收、经济效益提高、农药化肥使用减量、农田生态系统功能明显改善,是一种生态循环农业发展模式。今年6月,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印发了《四川省稻渔综合种养技术指南》,此次培训特别开设这一课程,希望加强对家庭农场主的技术培训,更好地推动稻渔综合种养,助力生态循环农业发展。
培训学员李仕勋是一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在广安华蓥市,他主要从事青波、鸭嘴鲟的水产养殖。“我的养殖面积有200亩,年产值150万至200万。”李仕勋说,通过这次培训学习,我对我省川鱼产业以及农业农村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有了进一步了解,让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有了更明确的目标。来自广元市青川县的学员俞清莲聊到,“我们拿到了青川县唯一一张特种水产养殖和经营销售许可证。此次学习后,我要将所学知识传授给身边的人,特别是我们的老乡,带动他们一起致富。”俞清莲说到,目前已经带动了100个家庭,希望未来能够带动更多的人一起发展。
“我们此次培训的学员有一半的人都拥有大专以上学历,仍有近一半的人学历水平不高。现在国家正在进行的高职百万扩招计划,高素质农民和基层农技人员是重点扩招对象之一,希望你们可以抓住这次机会,提升学历教育,让自己成为真正的高素质农民。希望你们能够开展示范创建,推动产业高质量发展,组建产业联合体,带动农民致富。”四川省水产学校相关负责人对学员们说道。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