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民生

四川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年底前实现 六问六答了解更多细节

发布时间:2020-11-25 19:28:00来源: 四川新闻网

  四川新闻网成都11月25日讯(记者 李丹)11月25日,四川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财政厅、国家税务总局四川省税务局联合召开规范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省级统筹制度工作动员部署视频会议,明确我省将从2020年12月1日起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基金由省级统收、统支和统管,在全省范围内统筹使用。此次改革,有利于均衡各地基金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防范化解养老待遇支付风险。

  那为什么要实施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实施省级统筹,对参保群众服务上哪些变化?实施省级统筹,如何保障基金可持续运行?市民朋友可能有一系列的疑惑,一起来看看这六问六答,你想知道的这里都有答案。

  1、为什么要实施统收统支省级统筹?

  实施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统收统支省级统筹是确保实现全国统筹的基础工程,是加快推进养老保险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养老保险遵循大数法则,统筹层次越高,参保覆盖面越广,基金统筹能力就越强,制度可持续性和基金共济能力就越强,运行也更加稳定和安全。我省目前实行的以市(州)级统筹为基础,省级调剂模式的省级统筹,对确保基金平稳运行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因各地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参保结构不同,结余基金分布不均衡,加之人口老龄化进程加快等因素,调剂式省级统筹的统筹力度明显不足,制度可持续运行面临严峻挑战,亟需提高基金统筹层次,加快实现基金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加大统筹力度,这是均衡各地负担、提高基金使用效率、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的有力保障。

  2、实施省级统筹,对参保群众服务上哪些变化?

  全省执行统一的养老保险政策。参保范围、参保方式、缴费比例和缴费基数、待遇项目和标准、基金支付范围、养老金计发和调整等全省统一,政策体系更加完善。全省统一养老保险服务的业务规程、经办流程和服务标准。省级建设集中统一的企业职工社会保险信息系统,系统支持联网经办工作,参保人员通过互联网终端和手机APP,可实现业务网上申办和查询,推动“异地办”“就近办”“掌上办”,离退休人员可就近办理协查认证手续,服务更便捷高效。

  3、实施基金统收统支体现在那些方面?

  作为此次改革的重点和核心,我省将实行基金省级统一集中管理,收支两条线,全额缴拨,基金统收统支,健全部门对账机制。各地税务部门当期征收的养老保险费将按规定归集至省级,省级每月将资金下拨至各市(州),各市(州)组织发放工作,确保按时足额发放到每位企业离退休人员手中。省级统一编制全省基金预算,通过预算对全省基金实行统一管理,市(州)根据省下达的当年基金预算,制定本市(州)收支计划并组织实施,基金实行全程预算监督,保障更有力。

  4、实施省级统筹后,如何落实地方分担责任?

  我省按照“统一收支、分级负责、全责对应、合理分担”的原则,建立权利与义务相对应、事权与支出责任相匹配、激励与约束相结合的责任分担机制。合理确定省、市、县三级基金缺口分担责任,共同确保全省企业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对各地执行政策、参保扩面、基金征缴、预算管理、责任分担、财政投入、待遇核定、经办服务、基金监督等工作进行监督。建立相应的考核奖励机制,对工作业绩好的市(州)给予激励,对出现问题的地方政府和相关责任人进行问责。

  5、实施省级统筹,如何保障基金可持续运行?

  实施统收统支省级统筹,是促进养老保险制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举措,有利于提升基金统筹层次和共济保障能力,合理均衡地区间基金负担。加强基金运行分析研判和基金收支预算,防范化解社保基金支付风险,落实风险预警制度,构建政策、经办、信息、监督“四位一体”的基金管理风险防控体系,确保基金可持续运行;逐步建立对基本养老保险补助机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财政投入,提高基金支撑能力。加快推进划转国有资本充实社保基金工作,壮大基金规模,增强基金抗风险能力;按照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要求,明确省与市、县共同确保基本养老金发放责任,建立基金缺口分担机制;根据各地基金支出需求,统筹全省社会保险费收入、财政补助、中央调剂金和中央财政补助资金等,合理安排、精准调度资金,确保离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按时足额发放到位。

  6、实施省级统筹,是否改变现有征收方式?

  目前,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费已纳入税务部门征收。已建成税务与人社部门的社税交互平台,平台直接对接全省统一的社会保险信息系统,实现了社保与税务数据直接交互,适应养老保险省级统筹模式的征收系统已正式运行。实施统收统支省级统筹后,社会保险费征收既不改变企业现行申报方式,也不改变缴费基数计算规则,改变的是系统后台的处理方式,企业和灵活就业人员仍按现行方式缴费,采取的是“社保核定、税务征收”,不会增加参保人员和企业的缴费负担。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