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能与赋能:创业精神滋养“浦东奇迹”
(而立浦东再出发)聚能与赋能:创业精神滋养“浦东奇迹”
中新社上海11月11日电 题:聚能与赋能:创业精神滋养“浦东奇迹”
作者 樊中华 郁玫
1990年,跨过滔滔浦江,东海之滨的一方滩涂上伫立起中国改革开放的风向标,浦东开发开放的“创业史”扉页轻启。
创业即是开荒拓野,另辟蹊径。彼时,各种类型的经济园区热正在全球掀起,浦东则巧妙地选择了“再造中心”和“功能开发”的点状布局,从外高桥保税区,到金桥进出口加工区,再到陆家嘴金融贸易区和张江高科技园区,四个彼此呼应的功能区占取“星位”,联动发展成为日后的一盘活棋。
创业亦是突破创新、敢试先行。开发开放,资金从何而来?浦东首次开创了“财政资金空转、土地批租实转”的模式,突破当时的制度束缚,盘活了土地资产,变“向政府要钱”为“向市场筹钱”,开启了政府率先启动投资、借力市场化机制的先河。
创业更意味着顶层规划、运筹帷幄。规划、基础设施、金融贸易的“三个先行”让浦东生而站在中国开放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的时代浪尖上。
浦东“开发老兵”、金桥开发公司首任总经理朱晓明用3个月时间,研究撰写了十多万字的《论金桥出口加工区开发与规划的战略》,提出“面向21世纪、面向国际,金桥虽然定位工业区,但必须按照‘城市规划’做。”
在此远见下,此后30年间,金桥顶住了生产要素成本上涨、金融危机等多次风险,完成了从“出口加工”到“智能制造”的四次转型跃迁,并以完善的产业区和生活配套区融合发展理念,成为“城市副中心”。
朱晓明告诉中新社记者:“浦东是‘新区’,不是‘特区’,开发之初没有可以照抄的经验,也没有退路,只能用时不我待的精神去推,30年来,推动浦东飞速发展的精神力量就是‘创新为魂,创业为魄’。”
以“创业”为精神内核,浦东的发展聚集了来自各方的创新能量,一日千里。
1999年,“聚焦张江”战略下,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所离开了旧址近半个世纪发展形成的科研氛围,迁址张江,成为“药谷”的首个科学奠基者。
“相当于在浦东重新创业”,中国科学院院士、上海药物所原所长陈凯先坦言,当时“有点忐忑迷茫,又觉得充满希望,坚信应把研究所的发展融入到浦东开发开放的大环境发挥作用。”
随着面向未来的集成电路、生物医药和软件三大产业生态渐成,更多的“创业者”带着希望与梦想聚集浦东,接过创业的火炬,筚路蓝缕,砥砺前行。
上海微电子装备集团办公室主任李昕对此深有感触。她讲述创业之初突破全球产业链“卡脖子”问题时的艰难:“当时光刻机仅靠国内供应体系无法支撑,我们通过艰难攻关,创造了核心技术,将设备零件细化分解到元器件层面,成为通用零件生产,由此获得了丰富的全球合作资源,解决了供应链问题。”
科创企业森亿智能联合创始人马汉东说,在浦东,创业者精神不局限于企业家,而会展现在每一位人才身上。“当时选择在张江创业,一是这里有跨专业综合性人才,二是这些人才具有创业者的‘冒险精神’,跟着我们从一个简陋的办公室一路走到现在。”
敢试先行的浦东,万丈高楼平地起,八街九陌绘舆图,在30年间创造了一个发展奇迹。
中共浦东新区区委书记翁祖亮介绍,2019年,浦东新区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2734亿元(人民币,下同),是1990年60.24亿元的211倍;财政总收入达到4316亿元,是1993年11.15亿元的387倍;浦东以全国1/8000的面积创造了1/80的GDP、1/15的货物进出口总额。
而随着创新势能凝聚,多层次、多元化的“赋能”已成为今日浦东之于中国乃至世界的“关键词”之一。
浦东新区区长杭迎伟介绍说,以制度创新为己任的自贸区建设,对标最高标准最好水平,大胆试、大胆闯、自主改,迄今已有328项制度创新成果复制推广到全国。
而一批面向世界开放的大科学装置,使发生在中国的“原始创新”产生影响全球的能量。“比如借助上海光源,研究团队发现了隐藏80多年的外尔费米子,揭示出了禽流感、埃博拉等多种流行病毒感染机制,基于上海光源实验数据研发的多种新药已进入临床试验。”杭迎伟说。
30年秉炬前行,从无到有,从“聚能”到“赋能”,“浦东奇迹”的背后是无数“创业者”敢啃硬骨头、勇于求变革、不屈不挠的精神与实践。而立之年新征程,“浦东精神”也必然会滋养同化着这片土地上一代又一代的创新创业之人,与浦东共携重任“再出发”。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