迁出大山天地宽 聚焦生态促发展
青海省尖扎县地处黄土高原和青藏高原结合处,人们依山而居、依山而耕、依山而牧,藏族民众生产生活方式相对落后,脱贫任务异常艰巨。
德吉村作为尖扎县依黄河而建的一个易地搬迁安置点,找准脱贫攻坚与生态保护的契合点,走出一条民族地区易地搬迁脱贫和生态保护发展双赢的致富新路。
易地搬迁,自然环境成亮点
2015年,尖扎县按照“山上问题山下解决”的思路,在全县7个乡镇30个村中,选择生存条件恶劣、基础设施严重滞后、就地无法脱贫的251户946名贫困群众,将其集中搬迁到生存条件和发展空间相对优越的昂拉乡河东,并将当地命名为“德吉村”。
之所以选择德吉村所在地,尖扎县有着众多考虑。据德吉村村支书拉毛卓玛介绍,相较于山区,德吉村海拔较低、交通便利,更为重要的是自身具备优越的自然环境条件。
德吉村旁,黄河宽阔清澈,碧波荡漾的河面倒映着对岸的高山。而远处的山间,西北最大跨径的黄河斜拉桥——青海海黄大桥宏伟矗立。站在岸边,蓝天白云、阳光沙滩、绿水青山一览无余。
“优美的自然环境能给村民带来足够的幸福感。”拉毛卓玛如此介绍选址的用意。对于当前的居住环境,村民们也赞不绝口,从山上贾加乡搬迁过来的村民吉合太加说:“面对这样的自然环境,每天都很舒心。”
借力绿化,苗木种植助增收
“那座山,就是我们村合作社培育树苗的地方。”德吉村村民达巴指着远方,向记者介绍。放眼望去,漫山遍野均是齐腰高的苗木。
尖扎县属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带,沟壑纵横,植被稀疏,地质环境破碎,是青海省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地区之一,植树造林任务艰巨。
德吉村抓住青海省造林绿化工作的契机,根据尖扎县自然资源局的部署,因地制宜引导村民创办苗木种植合作社,推动苗木种植产业培育和发展。据德吉村第一书记洛加才让介绍,合作社当前吸纳20户村民,共计流转40亩土地用于苗木培育,主要出圃青海云杉、油松等苗木。2020年,合作社在坎布拉镇多加片区承包种植苗木400余亩,每户年收益达2.7万元。
“合作社的发展,既有利于推动精准扶贫工作,同时也为我县今后国土绿化提供了稳定的供苗渠道。”尖扎县自然资源局副局长李永鹏高度认可苗木种植合作社发挥的作用。
生态旅游,发展保护两手抓
“搬迁只是手段,脱贫致富才是目的,要致富先就业,只有乐业才能安居。”洛加才让介绍道,“德吉村基于当地依山傍水、景色宜人的优势,发展乡村生态旅游,目前村内有30户农家乐。”
据了解,尖扎县扶贫、旅游、交通、水利等部门通过“多个渠道注水,一个池子蓄水”的办法整合资金,对德吉村发展旅游给予支持。实践中,德吉村规划建设独具民族风格的藏式住宅,实施了休闲广场、民俗风情园等文化旅游后续产业项目,逐步打造出“品地方美食,住藏式民宅,游黄河风光”的游览模式和格局。
德吉村还积极组织业务技能和综合素质培训,提高村内旅游服务水平。达巴表示:“村里组织的培训,让我掌握了尖椒肉丝等菜品的做法,我的农家乐菜品实现了汉、藏结合,更有竞争力。”
大力提高旅游服务水平的同时,德吉村也不忘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洛加才让告诉记者,德吉村村干部将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除去每月巡河外,村干部每周还要组织乡村公益性岗位工作人员以及村民志愿者清扫河道垃圾、宣传水污染防治。
当地村民也非常重视生态环保工作,“生态环境保护是藏族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生态环境保护我们举双手赞成。”吉合太加说道。
李运康是一名来自西宁的游客,近年来他每月都要到德吉村小住几天。“这里旅游产业发达,生态环境还维持得如此好,真让人流连忘返。”谈到当地生态环境保护成效时,他竖起了大拇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林芝市鲁朗景区获“中国天然氧吧”称号
“获得‘中国天然氧吧’称号对进一步推动鲁朗景区生态文明建设、发展绿色经济、开发气候资源等方面将起到重要促进作用。[详细] -
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 努力把西藏建设成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
洛桑江村指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是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是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美丽中国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路径,是我们建设国家生态文明高地的强大理论武器。[详细] -
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破10万吨
青海湖裸鲤俗称“湟鱼”,是青海湖特有的珍贵鱼种,对维系青海湖流域“水鱼鸟”生态链安全和生物多样性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