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星火燎原 照亮前路

焦磊 发布时间:2019-06-30 18:30:00来源: 河北日报

  原标题:星火燎原 照亮前路

  在安平县台城村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内,工作人员正在擦拭展台。 记者 焦 磊摄

  “共产党是干啥的?”

  “共产党就是要领导无产阶级和一切被压迫的劳动人民,建设一个人民当家作主的新国家!让人人都能过上好日子!”

  “对,这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使命!”……

  1923年,受李大钊的派遣,弓仲韬回到家乡安平县台城村发展农村党组织,他卖掉了自家的二十几亩地办起“平民夜校”,在教农民识字的同时,向他们传播革命理论。

  这年的一个夏夜,凉风习习,在平民夜校里,弓仲韬和弓凤洲、弓成山两名新加入的农民党员围坐在一起,召开了全村第一次党员会议,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中共台城特别支部就此成立。

  台城特支的诞生,在广袤的农村点燃了革命的火种。一年后,安平县第一次党的代表大会召开,建立了中共河北省第一个县委——安平县委,革命的火焰从此在冀中大地燃烧起来。

  如今,在安平县台城村的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这段被历史铭记的史实被原景再现。而弓仲韬开创的“敢为人先,勇于奉献”的台城精神,也成为代代燕赵优秀儿女在为人民谋幸福的道路上砥砺前行的一盏明灯。

  6月18日清晨,台城村村委会门前,71岁的老党员弓建波正弯腰打扫路面,地上的一片纸屑、一颗石子,他都要捡拾得干干净净。虽然已年过古稀,但定期为村里打扫卫生已成为他的习惯。

  “身为党员,就要为群众多干实事多干好事,让村民过上好日子。”45年前,当退伍回乡的弓建波被选为村干部时,革命前辈弓仲韬的理想,就成为了他的人生追求。

  上世纪七十年代,台城村虽有4000多亩耕地,却恒久为水而困,怎样让村里不再靠天吃饭,成为摆在弓建波和村干部们面前的头号难题。

  “打井!”弓建波的提议得到了党员们的积极响应。“没钱,党员干部带头自掏腰包;没人,党员干部带头干。”弓建波回忆,打井工地就在村边,但大家常常吃住在工地,日夜施工。当第一眼砖管井冒出的第一股井水,顺着沟渠淌进饥渴的土地,听着村民们的欢呼声,他和村干部们都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随后的两年时间,台城村先后打了37眼机井,昔日的旱地全部变成了肥沃的水浇地,庄稼产量也翻了好几番。人们再也不用为吃不饱饭而担忧了。

  在台城村,与弓建波一样不论分内分外,工作抢着干,时时处处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还有很多。

  “无论有什么困难,也要带领乡亲们过上更好的日子!这也是我永远不变的初心。”2016年10月,杨建辉担任台城村党支部书记。当时,台城村有400多户村民从事丝网加工业,因为多是家庭作坊,资金短缺,致使设备陈旧,生产技术落后。他一边帮着村民联系丝网销路,一边发动村里经营丝网产业较早的党员,成立了丝网协会党支部。他用信誉联保的形式,帮村民解决了资金问题。每当村民遇到技术问题,只要打个电话,他和丝网协会党支部的成员总会及时上门帮忙。

  如今,靠着丝网加工产业,村民人均收入达到13000多元,大部分村民买了汽车、楼房,生活水平节节攀升,台城村成为了家喻户晓的富裕村。

  去年11月份,卸任村党支部书记不久,有着39年党龄的杨建辉再次被选为党支部副书记。“党员就要起模范带头作用,想群众所想,办群众所急。只要大家信任我,我就永远不退休。”

  “正是这些老党员的故事,让我更加理解了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的初心和使命。”2018年11月,杨新杰当选为党支部书记。任职第一天,看着村委会对面,全国第一个农村党支部纪念馆门前那团巨大的红色火焰,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把台城村建设得更美,让百姓的生活更好。

  去年冬天,台城村紧锣密鼓地开展“气代煤”工作。有村民不理解,改了天然气,会不会不安全?补贴能否及时到位?面对质疑,杨新杰和杨建辉带着村干部挨家挨户做工作,讲政策。为确保施工质量,新、老党员带头监工,施工不停,他们就不离岗,经常忙到深夜。

  年底,400户村民家中燃起天然气,当以往烟熏火燎的村庄变得干净整洁,村民们笑着对杨新杰竖起了大拇指。“只要路子走对,把事办在村民心坎上,就能赢得民心。”杨新杰说,村民满意的笑容,是他前行的动力。

  走在台城村平坦宽阔的水泥路上,整齐划一的青砖房和绿意盎然的景观带交相辉映,老人们在树下悠然自得,孩子们在广场上追逐嬉戏,载着丝网的货车从村中穿行而过,一片安宁祥和。

  在村委会的办公室内,面对挂在墙上的台城红色文化旅游区总体规划图,杨新杰向记者描述着台城村美好的未来:今年,台城村将在村内重点打造冀中风情街、红色革命小路,并复建弓仲韬故居、平民夜校、党史馆等红色旧址,使其成为集革命传统教育、休闲娱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地。

  “乡村振兴路上,台城村一定会更美丽!”(记者焦磊)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