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绿色蝶变”的嘉兴风采:有“颜值”更有“内涵”

刘方齐 李典 发布时间:2019-07-31 20:50:00来源: 中新网

  中新网嘉兴7月31日电(见习记者 刘方齐 实习生 李典)绿荫掩映,流水潺潺,一排排房屋鳞次栉比……身处浙江嘉兴南湖区新丰镇竹林村,很难想象,几年前这里还是“臭”名远扬的“华东第一养猪村”。

  “鸭子不会游,全在河里走。”昔日村民的一句玩笑话,道出了竹林村曾经猪粪遍野的窘境;而如今,果蔬农场、农家乐、乡村旅游,一幅幅美丽乡村图景映入眼前。从猪粪熏天到环境宜人,竹林“村变”,亦是嘉兴三十多年来“绿色蝶变”的缩影。

  养猪致富路 “美”了钱包却没了生态

  20世纪80年代,为了让村民富起来,竹林村开启了养猪之路。据统计,2012年,嘉兴市生猪饲养量达734.19万头,占浙江省总量近1/5,这其中,竹林村占了相当大比例。

  “我从小看着父辈养猪,19岁高中毕业后,也跟着养起来。”竹林村村民朱国民说,自己曾养了两、三千头猪,行情好的时候,一头就能赚上千元。

  不过,“养猪致富路”鼓了村民的钱包,却毁了村里的生态环境。据竹林村党委书记陈云华回忆,当时村里的河道几乎填满了生猪排泄物,污浊的空气让许多年轻人逃离村庄。加之2013年3月,黄浦江漂浮万头死猪事件爆发,竹林村更成了众矢之的。

  污水处理、雨污分离、有机肥料……用尽环境治理办法,村里还是消化不了家家户户的生猪排泄物。陈云华痛下决心——带头“退养生猪”。

  陈云华说,当时自己家中养了一千多头猪,收入不错,得知自己要拆了猪圈时,观念相对“死板”的父亲愣是不答应,陈云华就苦口婆心地和父亲说道理。

  在做通父亲的工作后,陈云华一咬牙,仅用20天,拆除了自家1206平方米的猪舍。在他的带动下,竹林村的干部、村民纷纷拆掉猪棚。“2013、2014年,全村累计拆除猪舍近40万平方米,整个村一下干净了很多。”陈云华说。

  新技术富农 破解“再富”新难题

  环境变好了,可钱包“鏖战”又来了:没了养猪收入,村民怎样才能再富起来?许多村民对拆除猪棚心有不满,纷纷责怪陈云华当时做的决定。

  “村里不能只管拆,不管建,让老百姓没了后路。”陈云华告诉记者,为了消解百姓的忧虑,竹林村开始实施就业培训、技术支持、政策扶持等措施,让村民根据自身情况,选择致富项目。这一番动作成功消解了老百姓的怨气。

  以前是竹林村养殖大户的朱国民,转产后,流转下近43亩土地,创办圣大农场,种起了葡萄和早桃。“村里有专门的农技员给农户讲解种植知识,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在技术人员的指导下,朱国民还在葡萄棚里套种生姜,因而又多了个“副产业”。

  因环境美了,水治好了,朱国民种植出来的葡萄颇为抢手。上海、杭州等地游客纷纷慕名而来。“今年一年算下来,能挣上50万元。”在朱国民看来,“看天吃饭”的农业,靠技术指引,不仅能逐年提高抗风险能力,还能带动村民致富。充满干劲的他今年决定将农场规模扩大至120余亩。

  农旅结合 描绘乡村“美丽秘籍”

  现如今,遥望整个竹林村,稻田随风荡漾,一行白鹭翩然而至,闲憩水田。成亩大棚之下,葡萄粒粒饱满,汲取着阳光和水分。

  然而竹林村致富路上的“美丽秘籍”远远不止于此。2015年,该村投入800万元建设了赵家兜、徐祥浜、沈家浜、竹林集镇4个美丽乡村示范点;2016年,村里再投入近2600万元,拆除违建2万余平方米,启动11个环境综合整治项目。

  生态环境改善后,竹林村摇身一变,成为浙江省3A级景区村庄,村民们则纷纷忙着开农家乐、种植大棚蔬菜、创办乡村企业,回乡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

  “我们积极培育乡村旅游项目,大力挖掘美丽乡村的经济价值,也享受着美丽环境反哺经济发展的红利。”陈云华坦言,接下来,竹林村还将充分挖掘历史文化,打造廉政示范点,开发红色研学路线,让竹林村的这条“美丽致富路”越走越宽广。(完)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