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即时新闻 > 旅游

“新武汉造”助汉工业数字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蔡朝阳 唐晓安 发布时间:2019-08-31 23:02:00来源: 湖北日报

  “新武汉造”三年行动集结号吹响

  到2021年武汉工业数字化水平居全国前列

  湖北日报全媒记者 蔡朝阳 唐晓安

  8月27日,武汉市政府常务会审议通过《关于加快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送审稿)》和《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送审稿)》。

 

  两个三年行动计划提出,将主动融入新一轮科技和产业革命,加快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技术在各领域的应用,推动5G、工业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模式与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智能引领的“新武汉造”,力争到2021年,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水平位居全国前列;到2021年,武汉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工贸总收入迈上千亿元新台阶。

  这,标志着武汉吹响了工业加速转型发展,打造数据驱动、协同共享、智能引领的“新武汉造”集结号。

  到2021年,武汉实现5G市域全覆盖

  5G商用,是未来数字经济发展的产业基础。

  放眼武汉四大国家级产业基地,一个个基于5G的数字化工厂正加速建设。在东风汽车研发中心和武汉开发区人工智能科技园,一个个基于5G应用的无人驾驶典型场景已启用。《加快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武汉将实现5G市域全覆盖,涌现一批5G产业应用的典型场景,形成国内一流的5G产业生态。武汉市为此将大力支持四大运营商及铁塔公司加快5G商用部署。2019年,率先实现5G商用。2020年,5G商用涌现一批应用场景。2021年,实现5G全面商用,并全面推动5G产业技术创新、成果转化,培育一批行业领军企业。

  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提出,支持建设一批基于5G的数字化工厂,建设壮大集基带芯片、基站设备、智能终端等一体的5G全产业链,并将对5G基站建设、基站用电、产业发展、场景应用给予专项奖励。

  形成全国领先工业互联网技术策源地

  加快工业互联网网络顶层设计,给每台机器、产品配上数字“身份证”,让制造业更智能,更便捷实现全球互联互通,成了当今各国竞相发展的重点领域。

  今年全国“两会”上,“工业互联网”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

  工业互联网是一个庞大生态体系,我省作为科教和工业制造大省,发展工业互联网,具有得天独厚优势。

  本月15日,中国工业互联网标识大会在汉举行,全省首个工业互联网示范园落户黄陂,意味着工业互联网“武汉神经中枢”羽翼渐丰。《加快全市工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的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到2021年,武汉力争创建中部地区首个工业互联网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形成全国领先工业互联网技术策源地、产业应用引领区。为此,武汉将支持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建设,在光电子信息、汽车、数控等领域推动领军企业建设二级节点及企业级节点,开展各类标识解析创新应用示范。

  2019年是全面启动年,武汉将研究出台工业互联网支持政策,成立全市工业互联网联盟等。2020年,初步形成武汉市工业互联网生态;到2021年,涌现一批国家级工业互联网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顶级节点、二级节点、企业级节点一体的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体系,建成全市工控安全监测、预警、应急平台。

  三年行动计划同时提出,将开展智能化改造提升计划,培育人工智能产业等行动计划,力争到2021年,武汉市人工智能核心产业产值超过150亿元,带动相关应用产业产值超过1000亿元,成为全国人工智能产业的重点创新引领区、应用示范区。

  高端装备制造业总收入迈上千亿台阶

  装备制造业是国之重器。

  武汉是装备制造业大市,拥有武重、华中数控、华工激光、锐科激光、中车长江、武船、长动集团、盛隆电气、中铁科工等重点企业,并拥有一批智能核心产业,如华中8型数控系统、新型光纤制备技术装备等。2018年,武汉装备制造业完成工业总产值2000亿元。其中,高端装备工业总产值超过700亿元。

  但与世界先进水平相比,武汉高端装备发展存在较大差距。

  《高端装备制造业三年行动计划(2019—2021年)》提出,武汉将依托三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建设,聚焦智能制造装备、航空航天装备与北斗卫星应用、高技术船舶与海洋工程装备、轨道交通装备、先进电力装备与智能电网、高性能医疗器械、先进农机装备等七大产业,开展核心技术攻关与技术引进,突破一批关键基础材料、核心零部件、先进基础工艺等技术,力争到2021年,突破10项标志性重大装备产品,培育30户产值规模过10亿元领军企业、20户隐形冠军企业,全市高端装备制造业工贸总收入迈上千亿元台阶。

  行动计划提出,将采取奖励等多种形式,支持企业研发投入、产业升级、质量提升、新产品推广、海外市场开拓等。

(责编: 胡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