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雪援藏路 真情写新篇,以先行示范担当助力察隅经济社会建设
翻过3座4500米以上的雪山,跨越330公里的行程,岗藏村党安扎西一家人来到了新的家园——上察隅体育村竹龙巴易地搬迁点,开启新一年的生活。
岗藏村位于西藏林芝察隅县察瓦龙乡,地处怒江边坡,耕地面积少,地质灾害频发,被称为“爬”在峡谷悬崖上的村庄。为了让有意愿搬迁的群众走出穷窝、走上致富路,深圳市倾力援建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2020年12月底,竹龙巴易地搬迁工作顺利完成,59户搬迁群众住进新家。
雪域边关,深情厚谊。自1996年开始深圳市参与援藏工作,2016年6月,广东省第八批援藏工作安排珠三角7地市对口林芝7县区,其中深圳市整体单一对口支援察隅县和察隅农场。秉承“感恩改革开放、回报全国人民”的理念,一批批援藏干部人才从南海之滨奔赴雪域高原,积极投身建设事业,以先行示范的特区担当,助力当地经济社会发展谱写新篇章。
察隅县上察隅镇体育村竹龙巴组,崭新整齐的住房即将迎来新的住户。这些房舍是为易地搬迁的326名农牧民准备的。
完善基础设施,以深圳质量标准打造精品工程
“夏天大雨有时连下十多天,容易造成塌方,靠近山坡的房屋比较危险,有的人就到田间空地搭帐篷住。”在党安扎西的记忆中,每逢雨季岗藏村村民既担心山上泥石流,更担心房子一下滑向怒江谷底,得知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他早早就前往打探新家。
竹龙巴易地搬迁项目总投资5018万元,其中深圳市规划外自筹援藏资金4800万元,建设内容包括住宅、社区党群服务中心、幼儿园、牲畜棚及开垦农田。
“我们去了察瓦龙、古拉之后深有感触,有限的援藏资金一定要用在刀刃上,要发挥到最大的效益。”深圳市援藏工作组组长、察隅县委常务副书记、常务副县长刘珍春说,对于生产生活条件差、一方水土养活不了一方人的地方,通过投入援藏资金建设小康村,让老百姓到生产生活资源比较丰富的上下察隅一带安置,既改变了贫瘠落后的面貌,也把守边固土和脱贫攻坚有力地结合起来。
走进竹龙巴易地搬迁点,一幢幢新房整齐排开,家家户户大门口统一悬挂国旗。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副局长范艳坤说,竹龙巴项目通过引进“样板引路”制度,对关键部位、薄弱环节的质量进行层层把关,样板房验收合格后才展开大面积施工,援藏工程更要体现深圳质量深圳标准,着力打造精品工程。
严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脱贫攻坚基石。据了解,2020年深圳援藏工作组在察隅县帮扶实施的8个援建项目,遍及全县4个乡镇8个村庄,涉及易地搬迁、小康村建设、市政道路建设、卫生院建设以及农产品加工厂建设等内容,全部按期建设完成。下一步,深圳援藏工作组将继续推进小康村建设和易地搬迁项目建设,让更多的村庄成为“竹龙巴”,提升当地群众生产生活条件。
聚焦民生帮扶,以深圳优势资源提升医教水平
深圳市儿童医院心外科专家到西藏察隅县开展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筛查复诊救助公益活动。
“感谢深圳医生!”得益于“深圳狮爱情系高原”公益活动,64岁的藏族民众郑刚在家门口接受深圳眼科专家义诊、完成白内障手术,重见光明。
“针对高原地区常见病、多发病,我们从人才支援、察隅县人民医院建设、医疗设施设备投入等方面着手,帮助群众解决就医难问题。”深圳援藏干部、察隅县卫健委副主任刘镇平表示,察隅县紫外线强烈导致眼疾高发,且当地医院没有眼科,一年多来,工作组联手深圳狮子会两次组织深圳眼科专家,赴察隅开展眼疾筛查,为当地老百姓送上深圳爱心。
医疗是民生之需。2020年底,由深圳市援建的察隅县新人民医院完成了门急诊、住院病房、手术室、辅助科室等搬迁,开始试运营。新医院设置了内科、外科、妇科、儿科、感染性疾病科、发热门诊以及核酸检测实验室,科室配备齐全,是目前西藏自治区规模最大、设备设施最全、医疗条件最好的县级医院之一。
深圳援藏医疗队队长、察隅县人民医院院长王甘露介绍,察隅县地广人稀,医疗资源紧缺分散,老百姓看病就医非常不便。为此,深圳市宝安人民医院(集团)帮助察隅县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二级乙等医院,并以信息化为切入点,依托智慧医疗平台和远程互联网平台,打造“察隅村医务室-乡镇卫生院-察隅县人民医院-深圳市宝安区人民医院”三级远程会诊信息化平台,让老百姓在察隅就能享受深圳的优质医疗资源。
教育也是民生大事,关乎察隅未来。围绕教育援藏,深圳援藏工作组先后选拔深圳骨干教师、大学生志愿者到察隅县学校支教,开展名校结对帮扶活动,举办柔性人才入校教研活动,邀请来自深圳市和西安市的6批共计33人的学科名师到察隅蹲点教研,不断提升当地教学教研水平。
培育特色产业,变“输血”为“造血”增强内生动力
援藏工作组积极推进猕猴桃“有机食品”认证工作,并协调拓宽猕猴桃市场销售渠道。如今的猕猴桃产业园果实丰满产量大增,参与种植的当地僜人也因此走上致富路。
“雪域高原猕猴桃,冰清玉洁好味道。”2020年12月25日下午,僜人姑娘阿珍带着自家种植的猕猴桃,走进深圳海吉星消费扶贫中心市民中心旗舰店进行推介。
阿珍来自察隅县下察隅镇夏尼村,村里原本多种植玉米,收入欠佳。深圳援藏工作组实地调研后发现,下察隅海拔较低,日照时间长,适合猕猴桃种植,于是助力当地培育特色产业。阿珍说,家里将40亩玉米地改种成猕猴桃,“前年收入了10万元,今年雨水多,但也有5万元的进账。”
在深圳资金技术帮扶下,目前下察隅已规范种植猕猴桃2300多亩,去年产量达到60万斤。工作组还积极搭建销售平台,拓宽销售渠道,让察隅特色农产品走进粤港澳大湾区市场,如今察隅猕猴桃已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茶叶是察隅县群众致富增收的新产业。察隅县现种植茶叶1.2万亩,打造茶叶种植基地34个,但由于茶产业刚起步,缺乏茶叶种植、管护及制茶技术人员。为此,深圳援藏工作组积极与华南农业大学等科研院校联系寻求技术合作和人才培养支撑。2020年10月,察隅县首届茶叶高级技能人才培训班顺利开班,为当地培训了20多名茶叶制作师。
发展产业是脱贫致富的根本之策。为帮助察隅县巩固脱贫成果,深圳援藏工作组聚焦特色农牧业、旅游业和水电能源业三大产业,不断在技术支持、人才培养、市场培育以及完善产业链等方面发力,推动援藏工作从“输血”逐步向“造血”转变。
援藏工作组与察隅县共同进行察隅县汽修市场的运营与招商,目前已有10家汽车修理厂家入驻营运。
弘扬深圳精神,迎难而上践行特区使命担当
进藏为什么、在藏干什么、离藏留什么?这是每一位深圳援藏干部必须面对的三个问题。
“我就是个搞工程的人,越艰苦的地方,越需要我们办点实事。”作为援藏工程项目建设的负责人,范艳坤深知责任重大,为了把民生工程办成暖心工程,他时常冒着大雪封山、路面塌方的风险,翻山越岭调研项目建设。去年4月,范艳坤等前往竹瓦根镇嘎达村调研,途经益秀拉山时遇到雪崩,在高寒缺氧环境中被困3个多小时;在察瓦龙乡处尼村,他们途经在建桥梁,只能踩着桥体钢梁缓缓前行,桥底下怒江咆哮令人腿脚发软……
“深圳门巴(医生)来了!”每次下乡义诊,援藏医疗队总是受到当地群众热烈欢迎。为解决地处偏远的农牧民看病难问题,王甘露带上药箱,骑着摩托车,时常穿梭在挂壁公路,深入偏远村落为村民义诊看病。他说:“深圳人心系边疆,就是想将深圳情谊带到察隅,实实在在为当地老百姓做点事。”
“来了就是察隅人,来了代表深圳人”,气候复杂多变,生活条件艰苦,阻挡不了深圳援藏干部人才的步伐,他们带着热情、带着责任、带着使命,用脚丈量察隅每个乡镇,用心体会察隅社情民意,尽心尽责推进援藏工作。短短一年多时间,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人员都已变得皮肤黝黑,脸上呈现高原红,如同藏族同胞模样。
“深圳援藏干部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他们思想政治素质好,工作作风扎实,工作态度认真负责,为加快察隅县经济社会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并形成了榜样和示范效应。”察隅县委副书记、县长杜元文说。
风雪援藏路,点滴见“深”情。在这片“西藏小江南”的土地上,深圳援藏干部人才前赴后继,不断点燃激情与梦想,践行特区使命与担当,为建设幸福察隅注入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深圳市第九批援藏工作组组长刘珍春:弘扬深圳精神,建设幸福察隅
“援藏工作不能是‘剃头担子一头热’,既要发挥深圳的市场优势,也要挖掘察隅的潜力,激发当地群众的内生动力。[详细] -
“组团式”援藏、援疆,培养“带不走”的医疗队
据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顾莹苏介绍,“十三五”期间,支援新疆的各省市累计选派了高水平的医疗人才4批777人,2020年达到147人。[详细] -
广东第九批援藏队开展“结对结亲 交流交融”及义诊活动
广东第九批援藏队开展“结对结亲 交流交融”及义诊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