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援藏 > 资讯

内地西藏班创办以来,为高原培育出大量人才:学成归来 建设家乡

发布时间:2021-03-16 09:41:00来源: 西藏日报

  2020年8月中旬的一个清晨,次旺一早就到家附近的菜店,买了很多新鲜蔬菜。回家途中,他向遇见的每位乡亲都要说一句:“我大儿子考上内地西藏班了,今天有空去我家吃饭!”

  白玛格桑是次旺家第一个考上内地西藏班的孩子,临走那天,爷爷的叮嘱一直持续到夜幕降临,灯光下,忙碌的父母在为他收拾行囊,棕色的行李箱用一条白色的哈达包了又包。次旺对儿子说:“这样你到武汉下了火车,好认得自己的箱子。”这是首部内地西藏班口述史纪录片《当年离家的年轻人》中的一个片段。

  “我想考进内地西藏班!”这是自1985年内地西藏班创办至今,许多西藏小学毕业生的梦想与希望,甚至可能是多数西藏孩子整个小学阶段为之奋斗的目标。

  36年来,内地西藏班为西藏源源不断地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人才。去年,《共进与赋能:内地西藏班35年35人口述史》新书发布会在拉萨举办。当天,前来参加发布会的嘉宾和读者大多都是内地西藏班已毕业的学子。

  书中人物包括35位历届内地西藏班毕业的优秀学子:全国人大代表格桑德吉、全国政协委员江勇西绕、全国劳动模范多吉罗布、全国扶贫先进个人王东海等,他们以第一人称讲述了几代藏族孩子赴祖国内地求学的真实故事。

  “坐上一台时光之车,一起去追溯真正属于我们自己的这一段青春回忆。”这部口述史的作者丹臻群佩正是内地西藏班毕业的优秀学子,现任中华口述历史研究会副秘书长、拉萨市青联委员,从事口述历史研究与实践工作,搜集、抢救、记录和传承珍贵家国记忆。

  北京西藏中学校友鹰萨·罗布次仁写过一部书叫《西藏的孩子》。这部纪实文学透过作者本人的第一视角,以真实细腻的文学笔触,记录了身边的同学、老师以及当初离开家乡在外求学的西藏孩子们的成长故事。

  鹰萨·罗布次仁现任自治区文化厅产业发展与资源开发处处长,他感慨道:“我想用‘希望’这个词去比喻内地西藏班,因为内地西藏班给予了我们改变人生的珍贵机遇和无限可能。”

  现就职于西藏广播电视台的达娃央金,就是1985年首批考入内地西藏班的学生之一。“那年,13岁的我,作为内地西藏班的第一批学生,到遥远的东北读书。纯朴善良的东北乡亲给了我们亲人般的温暖,打开了我们认识了解另外一个世界的大门。异乡求学路上,我们饱受思乡之苦,但也深情体会着来自祖国大家庭的呵护,感受着老师们的无私关爱与教诲。时至今日,我们仍时常感念老师们的恩情。”回忆那段在内地求学的岁月,达娃央金至今仍激动不已。

  达娃央金说,十几年在内地求学,我们拓宽了视野,收获了知识,也收获了自信。“我的人生因此而更赋品质和内涵。我的爱人曾经也是一名内地西藏班的学生,学成归乡的我们,不负青春,为建设更加美丽的家乡奋斗着、进取着,实现着当年老师和亲人们的期盼。”

  达娃央金至今仍难以忘怀那时与母亲的一封封通信,她把那段时光记录成了文字,永远缅怀。“封封家信承载着浓郁的爱和满满的希望,温暖了我在异乡的无数个不眠之夜。”

  现在,达娃央金的儿子也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常州西藏民族中学,成为新一代内地西藏班学子。“感恩好政策,我们母子因这段共同的经历而将心贴得更近。虽然时常可以通话,但我更愿意把有些话写在信里。和三十多年前的我和母亲一样,用最传统的书信交流,信里不仅仅有家的味道,更有努力前行的动力,他一定会认真地看。”达娃央金说。

  西藏民族艺术研究所党总支书记、所长努木,曾经是天津红光中学的学生。至今,回忆起考上内地西藏班读书的经历,努木仍然觉得是个意外。生在牧区,长在牧区,努木在小学时直接从三年级跳级到了五年级,然后幸运地考上了内地西藏班。至今,他仍然记得,父亲知道他考上内地西藏班后,问送信老师的第一句话就是:“孩子到内地不会挨饿吧?”

  毕业于中央民族大学的努木没有辜负国家和自治区的培养,更没有辜负父亲的期望。“那些年,我和父亲用藏文书信通信从未间断。”他说。喜欢格萨尔史诗的父亲更是影响了努木的成长。如今,努木拥有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委员会专家、自治区古籍保护专家委员会主任等多个头衔,曾获得西藏自治区“两基”攻坚先进个人等称号,并著有《直贡噶举古籍文献丛书藏汉对照目录》等20多部译著,整理出版多部西藏民间故事书。他担任西藏自治区图书馆馆长期间开创的“西图讲坛”“阿佳讲故事”等栏目,至今仍是西藏自治区图书馆的品牌性活动。

  努木说:“内地西藏班政策,是一个非常好的政策,我们很多西藏的孩子受惠于这项政策。我觉得,大部分内地西藏班的学生都有一种强烈的使命感,那就是建设美丽家乡。”

  有一篇阅读量“10万+”的文章《我考上内地西藏班了》,文中写道:“自从开启了内地班学生的生活,对于家乡,没有春夏、只有秋冬、只有无尽的思念!”很多曾是内地西藏班的学子纷纷在文后留言。

  36年来,当年那些离家的年轻人,很多已从内地西藏班毕业各自走上了工作岗位,不少人还成了其中的佼佼者。他们中的许多人,如今也将儿女送到内地西藏班求学,希望这个由国家制定的重大教育决策,仍然像他们那个年代一样,不仅仅改变每个孩子的命运,也为西藏注入新的生命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