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工艺

西藏山南市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巴桑:哗叽的“代言人”

发布时间:2021-03-03 10:52:00来源: 西藏日报

  在西藏山南,提到“巴桑”,大家可能会要问:“你说的是哪个巴桑?”

  因为,藏族群众重名的人很多,有时叫一声“巴桑”,可能几个人同时答应。

  但是,提到“哗叽”就不同了,没有不知道的。而巴桑正是这家合作社的负责人。

  所谓“哗叽”,就是手工羊毛编织品(氆氇),是做毛毯、藏装的高档面料。如果把氆氇比作普通面料的话,那么哗叽就相当于“蜀锦”这一类的高档面料。

  相传1300多年前,藏族群众结合文成公主进藏时传入的内地编织技术,发明了“泽帖”。后来,当地群众又发明了“哗叽”。

  哗叽一织出,便被达官贵人所追捧。一时间,西藏上层人士人人以穿哗叽做的藏装为荣。哗叽成了达官贵人的专供。

  西藏和平解放后,哗叽“飞入寻常百姓家”,普通群众也能穿哗叽做的衣服了。但这一古老技术濒临失传,亟需保护。而这一重任便落在了巴桑身上。

  2008年2月,几经寻访,巴桑找到阿旺措姆等5位哗叽传承人。但她们均年事已高,其中,年龄最长者已80多岁。

  在这5位老人指导下,巴桑组建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为了抢救哗叽,我把画唐卡卖的30万元全用光了,但好在我成功了,不然我就成‘穷光蛋’了。”回忆创业的艰难,巴桑如是说道。

  巴桑告诉记者,他的成功离不开党和政府的支持和帮助。“在我最困难的时候,乃东区给了我帮扶资金,帮我渡过难关。”巴桑说:“党和政府帮我,我帮助困难群众,这就是哗叽成功的关键。”

  截至目前,乃东区民族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共创造就业岗位105个。其中,残疾人34人,建档立卡贫困户51人,年人均收入3.6万元。

  今年49岁的仓决,在一次干农活时腰椎受伤,落下了残疾。2020年,经过两个月的培训,仓决成了该合作社的工人。“在这里,包吃包住,一个月还能领到2800元工资。”仓决说:“靠这些收入家里生活水平提高了很多。”

  从开办唐卡画室,到如今拥有哗叽手工编织专业合作社等3家企业,巴桑无疑是成功者。但他更为看重的是,他为哗叽的传承和保护作出了贡献。

  2010年,哗叽编织工艺被评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014年,巴桑名列自治区授予的25名著名唐卡画师、手工艺非遗传承人西藏自治区级工艺美术大师称号。可以说,哗叽的今天凝聚着巴桑的心血。

  如今,哗叽生产的产品有帽子、披肩、围巾、衣服等几十个品种,价格从上千元到数万元不等;既促进了哗叽的传承和保护,又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丰收”。但巴桑并不满足于此,他说:“哗叽的传承和保护,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未来,我会继续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