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锅庄进校园 学生成为非遗传承人
中国西藏网讯 在我国各民族文化遗产中,藏族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其中,锅庄作为藏族三大民间舞蹈之一,2006年以来相继被列入国家级和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锅庄,又称为“果卓”“歌庄”“卓”等,藏语意为圆圈歌舞,源于藏族原始社会生活和生产经验,与藏族群众的生活密切相关,一直备受藏族民众喜欢并代代相传。锅庄作为藏族生活记忆的载体,曲调低沉典雅、浑厚豪迈、凝练深沉,它承载着藏族群众生活的一整套礼仪程序,有祈祷、迎宾、农作、放牧、娱乐等,包含着友爱、团结等传统的人文精神,有较高的艺术和社会价值。
图为跳锅庄。图片来源:新华网
如今,锅庄在原来边唱边舞的基础上,融入了用现代音响设备,播放带西方摇滚音乐特点的现代藏族流行歌曲作为伴奏乐,使这种原生态的民间艺术形式焕发了新的活力。不但赢得了西藏青年的喜爱,也使这种艺术形式走出了藏区、走向全国、走向世界。
随着越来越多的藏族学生在内地学校就读,锅庄走进了校园。校园中的锅庄迅速融于校园文化,虽有其独特性和变异性,但从另一个侧面反映出锅庄的生存状态和活力。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学生跳锅庄。图片由多杰才仁提供
中央民族大学的锅庄舞会,是在藏族学生提议,经学校有关部门的认可和支持下,最终由“藏学研究院学生会”创办的,至今已有数年。每到周末,夜色降临,灯光闪烁,欢快的锅庄音乐响起来,学生们聚集在广场上跳起锅庄,成了校园的一道风景。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不同民族的学生一起跳锅庄。图片由多杰才仁提供
“民大锅庄”是学生的一种自发行为,每次活动的策划、宣传和组织者都是藏学院的学生,参与者也以藏族同学为主。但是,跳锅庄的人也有不少其他民族的同学,有本校的也有外校的,值得一提的是,民大的外国留学生也会参加锅庄舞会。来自挪威的尼玛(她来到中国后起的藏族名字)已经在中国生活了3年,她先后在复旦大学、西藏大学和中央民族大学留学,说一口流利的藏语,在锅庄舞会上,她的出现格外引人注目。还有来自哥伦比亚的钟德,是北京语言大学的学生,只要有空,都会积极地参加锅庄舞会。
图为中央民族大学藏族学生跳锅庄。图片由多杰才仁提供
每周的锅庄晚会已成为在内地求学的藏族学生的一种期待,来自四川甘孜的卓玛每周都会准时参加,“每当跳起锅庄,我就感觉回到了家乡一样。看到很多其他民族甚至外国的伙伴也学着跳,感到很骄傲。”学生既是锅庄的重要传承者,也在传播锅庄的过程中获得自豪感和责任感,不但加深各民族学生的沟通和了解,增强民族情感,而且极大地丰富了校园文化。
图为四川藏区冬日暖阳下的学生们跳起锅庄。图片来源:中新网
许多学校将特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打造成学校的品牌或校园文化品牌,以凸显学校特色,也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传承带来良好机遇。随着引入藏族锅庄的学校增多,很多学校通过定期举办相关比赛、引入校园课间操和重大活动的开幕式等形式将锅庄舞打造成校园特色文化品牌,以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传承。如武汉西藏中学将锅庄引入体育课和舞蹈课之中,备受广大师生喜爱,实现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课堂活态传承。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藏族锅庄,具有体育功能的同时兼有文化传承的社会功能,是民族体育文化历史中最悠久、最能体现藏族体育特色、影响最为深远的一个项目,愿锅庄在中华文化传承中绽放出更加绚烂多姿的色彩。(中国西藏网 记者/孙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