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民俗

曲水柳条编织技艺传承人桑旦旺堆:用热情和匠心传承传统技艺

余洋洋 刘伟 发布时间:2020-04-22 10:47:00来源: 拉萨日报

  一座藏式小院,一间30平方米的小屋,一位快70岁的老人盘坐在铺着坐垫的地上,地上则摆着被劈开的柳条,粗细不一,长短有别。这位老人叫桑旦旺堆,是曲水柳条编织技艺传承人。此时,桑旦旺堆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对提前切好的柳片进行二次打磨,动作娴熟,原本粗糙的柳片变得光滑起来。

  桑旦旺堆是西藏拉萨市曲水县茶巴拉乡色麦村人,这里被称为“桃花盛开的地方”。在桑旦旺堆的记忆中,爸爸和爷爷都是柳编高手,从小耳濡目染的桑旦旺堆从13岁就与柳编技艺结下不解之缘。

  为了让桑旦旺堆有一个安心编织的地方,家人特意将家里的一间房子腾出来,专门让他进行日常编织。闲暇时候,桑旦旺堆总是习惯性地提上一壶酥油茶,在他的“小作坊”里开始柳编。小刀、大孔针、特质镰刀、皮质手套和套脚……这些简单的工具在桑旦旺堆的手中,将柳条编织成各种各样,大小不一的工艺品。“编了几十年了,离不开了,一天要是不编上一会,总觉得心里不得劲。”桑旦旺堆不是一个善于交谈的人,平时在家里,除了和老伴说说话以外,他大部分时候是不爱说话的,但是提起编织,桑旦旺堆仿佛有说不完的话。

  几十年的柳编经验让桑旦旺堆对这门技艺有着深刻的见解和独特的看法。“柳编这门技艺,学会不算太难,难的是学精学透,最好的状态莫过于把编织过程当成精品创造的过程,去体味其中的门道,感受其中的魅力。”桑旦旺堆说。

  采访时,桑旦旺堆拿出了自己编织的工艺品,形状不一,大小不等。大的主要有筐子、筛子和簸箕等产品,可以用来晒粮食及装杂物;小的则是一些美观精致的小筐,主要用于装饰、摆设,或者放一些风干肉、糖果之类的食物。桑旦旺堆说:“这些东西在日常生活和农活时节都用得上,整齐美观且结实耐用。”

  这些柳编工艺品通常由桑旦旺堆的儿女拿出去卖,小的三四十元,大的100余元,一年下来,大概有6000余元的收入。桑旦旺堆的女儿告诉记者:“家里目前的收入情况还不错,爸爸年纪大了,家人都希望他能歇下来。但是他放不下这门技艺,我们也就尊重他的想法,让他继续做他喜欢的事。”

  由于技艺远近闻名,村里不少人来找桑旦旺堆学习柳编技艺。有的人坚持下来了,有的人中途放弃了,但是只要有人找他学习,桑旦旺堆就会毫不吝惜,手把手地教,直到教会为止。“很多人觉得柳编耗时又枯燥,但是我相信会有人和我一样,从中找到乐趣,并坚持下来。所以只要有人来找我学习,我都会花时间和精力去教他。”如今,桑旦旺堆在村里共有6个徒弟,最大的徒弟60岁,最小徒弟29岁,他们从桑旦旺堆那里学好技术后,也开始收徒弟,当起了师傅。就这样,柳编技艺在色麦村成为一种流行。

  采访那天,记者遇到了拿着柳条和半成品来找桑旦旺堆请教的村民朗杰。朗杰跟随桑旦旺堆学习柳编技术多年,现在也熟练掌握了各种工艺品的编织手法。朗杰告诉记者:“像这些常见的小篮子、大筐子,我编起来基本都没有问题。偶尔遇到一些比较难的部分,还是会来请教老师。”

  2009年7月,自治区政府公布了第三批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曲水柳条编制技艺名列其中。这些年,曲水县的手工艺人在桑旦旺堆的带领下,秉承传统,以其独特的创意、精湛的技艺,不断传承理念,推陈出新,一件件精美的柳编工艺品走向市场,走进老百姓家里。作为柳编技艺传承人,桑旦旺堆始终保持着对这门技术的热爱,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对于桑旦旺堆来说,柳编早已不是他养家谋生的手艺,而是他生活中的一部分。

  “无论时代怎么发展,传统始终是不能丢的,希望柳编技艺能够一代代传下去。”桑旦旺堆眼神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