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这个大唐外交官不寻常

发布时间:2018-01-03 10:42:00来源: 西藏商报

1990年5月,日喀则市吉隆县要修一条水渠,一块被当地百姓称为“阿瓦呷英”(意即父亲汉字)的地方非常碍事。如果价值不大的话,准备将其炸掉。于是,县领导让考古调查队查看其价值。这一查看可不得了,原来这里有一块唐朝的石刻,然后,赶紧停工保护。这就是“大唐天竺使之铭”碑的发现过程。大唐天竺使是谁?他为什么去天竺?去天竺又做了什么事儿?为什么会在吉隆勒石记功?一块唐碑,引发了人们一连串的疑问。记者 赵越 整理

外交家·四使天竺

“大唐天竺使之铭”,记载了唐敕使王玄策出使喜马拉雅南亚诸国的辉煌业绩,证实了“一带一路”在西藏的重要路段——蕃尼古道的存在。

王玄策第一次出使,是以副使身份与正使卫尉寺丞上护军李义表一起前往中天竺。他们一行22人,于贞观十七年(公元643年)三月出发,同年十二月至中天竺摩伽陀国;王玄策第二次去印度,唐史没有记载详细的出发时间,我国著名敦煌学专家、兰州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陆庆夫教授据文献推测,王玄策一行从长安出发的时间应该在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显庆二年(公元657年),王玄策第三次出使印度。

陆庆夫和著名敦煌学专家孙修身等人认为,王玄策曾第四次出使印度。唐高僧义净的《大唐西域求法高僧传·玄照传》中记述,当时玄照长年在天竺求法,颇具声望,受到唐使王玄策的重视。王玄策在三使印度返唐后,向皇帝奏说了玄照的事迹,被再次派往天竺以追回此人。

军事家·搬兵吐蕃、尼泊尔

贞观二十一年(647年),王玄策作为正使,率副使蒋师仁等三十余人,再次出使印度。不料此时戒日王已死,刚刚到达中印度,王玄策一行便受到自立为王的阿罗那顺的进攻,王玄策及使团被俘。但王玄策十分机灵,趁夜色逃脱,日夜兼程,赶往吐蕃西部边境,以唐帝国及姻国吐蕃的名义征召泥婆罗(尼泊尔)国军队。

王玄策两次出使印度时,均是经过泥婆罗国,国王知道他是唐帝国的使者。因此很给唐帝国和吐蕃面子,派出了七千人的军队,听从王玄策指挥,松赞干布闻讯也派出一千二百人的精锐部队赶来支援。王玄策率领这支全部由外援组成的大军重新杀回中印度,大破中印度军,俘虏了阿罗那顺及其家属,终于报了之前的一箭之仇。

在这次外交事件中,王玄策当机立断、有勇有谋,是表现出色的将才。可惜在名将如云、重臣如雨的贞观年间,他的事迹和声名不见显著,新、旧《唐书》均无传。

文化使者·撰书记录行程

背井离乡,数度出使,出生入死的王玄策,为唐朝的外交事业建立了不朽功勋,也为我们研究古代中印文化交流保留了珍贵的史料。比如《法苑珠林》卷31载,他曾写到吐蕃的一处温泉,当地人称之为“镬汤”,能喷出地面五六尺之高,“甚热,煮肉即熟,气上冲天,象似气雾。”“此泉西北六七十里,更有一泉,其热略等,时时盛沸,殷若雷声。”

这样的记载,与现今日喀则市昂仁县西部切热乡的塔格架温泉群极为相似。

王玄策不容忽视的另一个功勋是,他将砂糖的制造技术带入了中国。《唐会要·杂录》有载:“西蕃胡国出石蜜,中国贵之,太宗遣使至摩伽陀国取其法,命扬州煎蔗之汁,色味逾西域所出者。”

王玄策,是将大唐与天竺诸国文化交流活动推向了一个新高度的重要历史人物。当他第二次出使天竺,擒拿阿罗那顺归来后,被李世民拜为朝散大夫,官从五品,这是他一生中最大的官衔。

王玄策从印度出使归来后,曾撰有文10卷、图3卷,共计13卷的《中天竺国行记》一书。但可惜这部名著,以及唐朝官府依照此书及《大唐西域记》所编撰的百卷本巨著《西国志》,在宋代以后先后遗失。自此,王玄策的赫赫业绩,便为历史所淹没,鲜为世人所知。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