酥油灯前的特殊供奉
扎永,属牛,今年80岁,双颊凹陷,短发有些凌乱,黑色的藏装上罩着一件鲜艳的棉背心,因为腰椎间盘突出和通风等疾病,走起路来深一脚、浅一脚,显得有些吃力。这是她给人的第一印象——一个极其普通的藏族老妇人。但如果你走进她的房间,观察她的生活,就会发现房间里一处非常不一样的地方。
在西藏农牧区,基本上每家每户都有供桌,多多少少会供奉一些佛像和唐卡。走进扎永低矮的房子里,一个古旧的藏式柜上却供奉着几幅画像:一副青年毛泽东像、一副晚年毛泽东像,以及两幅国家领导人画像。这些画像上还被扎永小心地披上了一个和整个房间的暗色调反差极大的物件——一条白色的哈达。除了包括传统意义上表达敬意和热爱的意思外,还因为这样可以避免画像被生火时的烟尘熏黑。画像前,静静地摆放着一排酥油灯。每天,扎永都会点上一盏,然后向供桌上的画像默默祝祷一番。扎永说,两幅毛主席像是她丈夫生前留下的,丈夫喜欢把它们摆在桌上显眼的位置,一有空就拿布擦拭。丈夫去世后,她保留了丈夫的习惯,已经几十年了。
这个特殊的行为背后,我们看到了一个翻身农奴对党的深深感恩之情,一位基层老党员对党的忠诚信仰,一个农牧民群众全心向着党的朴素情怀。“党就是我的父母,党的恩情说不完”,是她经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充满饥饿和恐惧的少年记忆
达拉村位于宗西乡北部,海拔3685米,距离县城99公里,距离乡政府33公里。从村委会开车走上一截乡间道,穿过一条3米多宽的河流和三户人家的田地,就到了扎永所在的岗达自然村。
扎永的父母很早就过世了,谈起解放前的日子,她把头摇的像拨浪鼓,“那可真不是人过的日子,不像在现在,人想吃就有吃、想喝就有喝,地该耕就能耕、该种就能种,只要自己勤劳肯干,年底所有收获都是自己的”。
扎永说,解放前,岗达村里只有9户人家,全是差巴,大家辛辛苦苦劳动一年下来,上交了各种税后,每顿饭都是一小坨糌粑。即便像这样的饭,每年春天下种时,大部分人家都留不下粮食当种子,只有再向领主借,从领主家借出的粮,到了秋天要按照借四还五的比例归还。于是,大家越借越穷,越穷越借,苦难的日子似乎看不到头。
除了生活的窘迫,扎永印象最深的当属官差的凶恶。旧西藏的差役里有一项外差是要给领主、官家和寺庙义务提供过路换乘的马匹。每次临近噶厦政府官员收税的日子,村里人就会警觉起来,特别是轮到支差供马的人,会仔细观察村口是否扬起马蹄踏出的尘土,注意管家老爷是否快到了,并且提前做好准备。只要动作稍有怠慢,就会挨到一顿皮鞭。因此,年少的扎永从老远就会躲得远远的。“旧西藏政府官员除了榨取我们的血汗,就知道打骂我们,我们没饭吃、没衣穿、没地住,他们从来不在乎。”
红旗下的激情岁月
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藏,次年5月23日西藏和平解放,扎永在崭新的社会制度下逐渐成长。1959年西藏实行民主改革,腐朽的封建农奴制度彻底被废除,广大农奴从“会说话的牲畜”变成国家主人,不仅享有了平等的政治权,并且分到了田地、牛羊等各类生产物资。年轻、热情、能干的扎永主动投身到这场波澜壮阔的改革中,并且作为积极分子,被解放军指派负责分配物资的任务。扎永回忆说“我总是尽可能地做到公平、公正,力争不辜负上级的信任、群众的期望”。民主改革结束,因为之前的出色表现,又被委派了一项新的任务——生产队里的物资保管员。此时,对这个让她获得了自由、尊严和新生的政党,扎永不仅心怀感激,更是心向往之,于是反复向党组织提出申请,不久终于成为一名光荣的中国共产党党员。自此,她更是将全部精力和心力投放到了党的事业建设和谋求人民福祉上。
上世纪七十年代初,扎永已经成家,有了一双儿女,家里的房子也刚刚建好,正准备搬进新居。这时丈夫贡松接到了区里的命令,要求带领村民前往莽措湖去修灌溉水渠。达拉村那时还是达拉乡,作为乡负责人的丈夫立即着手组织人员赶赴位于芒康中部的莽岭乡,临走和扎永告别时嘱咐说,等修好水渠,全家人再一起开开心心地搬进新房子。在满怀期待中,扎永等到的却是噩耗:丈夫在修坝时因公牺牲,再也回不来了。不久,县里派人将丈夫的棺木抬了回来,那一年,她的大女儿才十岁,小儿子也才六岁。
面对突如其来的横祸,扎永凭着坚定的信念和一贯不服输的劲儿,不仅勇敢挑起照顾一家人的生活重担,还作为岗达队队长继续带领村民组织开展生产。那时岗达村已经成了岗达队,发展到了14户人家,由三个组组成,每两户又形成一个互助组。因为工作比较繁重,扎永每天要把具体工作分派给各组,甚至每个人,再严格地打考勤和记工分。为了保证进度和质量,有时她也有不得不拉下脸,硬起心肠,不顾人情的时候。“有一次,一个村民来找我请假,我指了指手和嘴对她说,你如果不要入口的工分,就可以给你批假,直到现在我还经常想起这事。”在那个年代,村民都要通过从事集体生产,挣取工分,工分不够,月底就领不到足够的口粮。说起这段往事,善良的她,脸上仍然带着一丝内疚。
尽管如此,扎永在每次任务面前公平待人、劳动在前、吃苦在先的行为,逐渐在村民心中树立起了强大的党员形象和一定的威信,大家认可和信服于她的工作能力和个人品行。“三个组中,如果有一个组提前完成了任务,就会主动帮助其他的组”,她说。在她的带领下,队里的群众互相团结、互相照应、互相帮助,整体工作也上了水平。“我们队因此还获得不少表彰嘞,几乎年年都到县里领奖”。说起这段,扎永的双眸闪烁着快乐和自豪的光彩,让我们仿佛看到了她的那段激情飞扬的岁月。
丹心向阳的老党员
如今,扎永已经进入晚年,患上了青光眼、痛风、关节炎等疾病,干不动活儿了。她的小儿子泽美虽然50岁了,但是因为智力低下、手有残疾,只能干些放羊的活儿。大女儿永西在村委会当妇女主任,是家里的唯一劳力,受母亲的影响,村干部说永西做事非常认真负责,大部分的精力都放在工作上。因为劳力短缺,扎永家目前属于村里的贫困户,但说到晚年的生活,扎永仍是一脸的幸福和满足,她专门带我们看了各工作组慰问她时带来的米面和藏茶。 “有党和政府,只要自己的身体争气,根本不用为吃穿发愁。”说完,她还给我们一一列举了正在享受的补贴,老党员生活补贴、寿星老人补贴、儿子的残疾人补贴……各种政策补贴,全家每年也有上万元。“地里的活儿也不用愁,到时间,村里就组织人帮着耕种,这样的生活到哪里找啊。”
即使她自己的身体状况不好,家里的经济条件也有限,但她仍然保持着一名共产党员对生活积极乐观的态度,对人民的深厚感情。据村干部介绍,不久前,一个工作组来访,看到扎永修了快半个世纪的老房子已经非常陈旧,提出要帮她筹资修座新房子,她却摆手说:“我已经老了,也住不了多久啦,如果可以,请给村里的那条河水修段河堤,让更多的群众受益。”
岗达组坐落在两座大的山脉间,除了从北向南穿村而下的那条大河外,从东面的山坡上常年流淌着一条小溪。每年8月,当地的降雨量增大,那条溪流一下涨成了大河,附近的民房和田地受到了威胁。听到村干部说工作组和村里目前正在进行河堤项目申报工作,扎永又是高兴又是担忧地说如果今年这条河水再涨,村里特困户朗珍的房子就会首当其冲,希望村里能够争取到项目尽快开工,好放下这块心病。
-
到2020年 西藏将设立30家特色文化产业之窗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的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穿衣讲“服饰文化”、吃饭讲“饮食文化”……由此可见人们的文化消费日益多样化,而这些无一例外基于传统文化。[详细]
- 数据显示:2017年里约至圣保罗为美洲最繁忙航线
- 边防官兵-34℃极寒天气训练满面冰霜
- 《兄弟为你》何流酷狗首唱新歌 齐晨程响隋佳艾空降捧场
- 中国为海外学历认证做"加减法" 增海归回国向心力
- 颐堤港年味十足:胡巴闹新春 开运迎福来
- 北京新生儿数量维持高位 教育、医疗多措并举补"缺口"
- 青海新增117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
- 河北省人大代表、威县县长商黎英:优化营商环境 审批服务"最多跑一次"
- 大型实景音画大典《禅宗圣域·六祖惠能》正式开演
- 海关"第一书记"因地制宜打好扶贫战
- 广东人大大数据服务平台助代表提升履职效率
- 航天科技发力医疗健康养老领域
- 菲律宾总统派五位部长赴杭州面会马云 "学习中国在电商和金融监管领域的创新"
- 上海全面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
- 中央向黑恶势力开刀:把扫黑除恶与反腐斗争结合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