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理应从清明节读懂更多

金正波 发布时间:2018-04-03 11:14:00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春风拂煦,气宇澄清,又是一年清明时节。

扫墓祭祖、寄托哀思,以缅怀先人、敦亲睦族,这是千百年来留下的优良传统,更深藏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密码。

不觉想起少年时与父辈清明上坟时的景象。在老家窄仄难行的山间小路,或三五成群,或父子同行,驻足先人墓前,拔净一片乱草,摆下几杯酒,深鞠躬,三叩首,过程虽简但从不敷衍,年纪尚小却也虔诚,至今记忆犹新。

清明祭扫丧葬,本该肃穆庄重。然而,近年来,一些地方却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庸俗化倾向:“美女”“仆人”“豪宅”“保镖”“LV”等奇葩祭品公然叫卖;生不厚养、逝而重祭,拼豪阔、讲排场,奢侈靡费;豪华墓穴热销,价格不菲;更有甚者,少数商家投机钻营,推出了代跪、代磕头、代痛哭等祭扫业务。这些带有浓厚迷信色彩和商业色彩的祭奠方式,是对逝者的不尊重,也给社会风气带来了不良影响。

当慎终追远的初心逐渐蒙尘,如何让清明节的文化内涵回归本真?值得认真反思。

清明扫墓,意在缅怀追远,心诚意至即可。鸣鞭炮、烟火祭、焚纸钱,这些带有农耕文明印记的古老传统,依然具备强大的群众基础。每年,清明临近,都会发现不少市民在街道、小区、公园、广场、十字路口等公共场所焚烧纸钱、摆放祭品、燃放鞭炮。此种做法,虽属无奈,但既影响他人还污染环境。况且,在农村,风干物燥,每年因不文明祭扫导致的火灾屡有发生,教训惨痛。随着社会发展、时代进步,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鲜花换火纸、丝带寄哀思、植树等更加文明的方式祭祀,将中华民族慎终追远的情感融入现代文明的表达方式。

逝者已矣,生者应珍惜当下,心怀亲情恩泽。“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也,宁戚。”最重要的是厚养薄葬简祭,老人在世,晚辈该多一点关心,尽己所能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健在者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人过世后,无须相互攀比、浪费铺张。外在形式虽简单,但只要内心葆有对生者的尊重、对逝者的怀念,足矣!

冰心《寄小读者》中说“清明扫墓,虽不焚化纸钱,也可训练小孩子一种恭肃静默的对先人的敬礼。”清明时节,为传承家风、培育家风、弘扬家风提供了良好契机。开个家庭追思会,或重温家规家训,或诵读一篇祭文,或将先人美德娓娓道来,让家风传承感动,让生命影响生命,促进亲人之间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与先人“对话”,知荣辱礼敬,懂崇德向善;着眼未来,继承优良传统,重整行囊继续出发。

铲一锹黄土,覆一层哀思;种一株新枝,植一腔缅怀。死亡与新生、相聚与离别、人与自然,深厚的人文底蕴、不变的人心情感,我们理应从清明时节读懂更多。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回归清明的节日内涵(纵横)

    为个人积存正气,为社会积存正能量,以期走得更远,这是清明节的一个内涵。关于清明节,《历书》如此记载:“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丁,为清明,时万物皆洁齐而清明,盖时当气清景明,万物皆显,因此得名。”[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