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首次普查可移动文物认定登录195万余件 无断代缺环
3月30日,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于兰州召开。图为民众在甘肃省博物馆观赏展出的文物。 刘玉桃 摄
30日,甘肃省第一次可移动文物普查成果新闻发布会于兰州召开,五年来,甘肃可移动文物普查工作全面完成并通过国家验收,经认定,全省306个国有单位和24个宗教寺庙收藏有可移动文物,登录文物423444件/套、实际数量1958351件。
甘肃省文物局局长马玉萍表示,普查结果显示,甘肃10个行业有收藏文物的单位,藏品自旧石器时代延续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类别涵盖全部35个可移动文物标准分类,没有断代和缺环。
图为民众观赏文物。 刘玉桃 摄
马玉萍介绍,在可移动文物认定过程中,新发现一批价值较高的文物,如西北民族大学收藏的清鎏金铜佛母、甘肃省档案局收藏的清北洋天津银号五两银票、天祝县东大寺收藏的明藏文大藏经和乾隆款隐龙纹白瓷高足碗等,填补了甘肃国有文物收藏空白,丰富了收藏品类。部分国有文物收藏单位藏品质量有了较大提升,如敦煌市博物馆馆藏6057件敦煌文献中的1387件被鉴定为珍贵文物,靖远红军渡河战役纪念馆、南梁革命纪念馆等单位实现了馆藏珍贵文物“零”的突破。
2012年10月,国务院印发《关于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的通知》,2013年4月,召开电视电话会议,对开展第一次全国可移动文物普查进行了安排部署。
甘肃历时五年,通过普查,全面掌握省内国有可移动文物的数量分布、保存状况、保管权属和管理使用等情况,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建立了实物、藏品档案和电子信息一体化的“文物身份证”管理系统,进一步夯实了甘肃文物基础工作,全面提升了甘肃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取得了丰硕成果。
图为民众观赏文物。 刘玉桃 摄
此次普查按照统一平台、联网直报、属地管理、县为单元的原则开展,国有单位调查、文物认定、文物信息采集登录、文物信息审核等环节逐次推进,实现了调查不漏单位、认定不漏文物。共调查29354个国有单位和220座宗教寺庙,实现了普查单位全覆盖。
马玉萍表示,此次普查将文物资源统计从文物系统拓展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国有单位和可移动文物“两个全覆盖”。通过此次普查,基本摸清了全省可移动文物资源“家底”,新发现一批重要文物,进一步夯实了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基础工作,为可移动文物资源更好地服务社会奠定了基础。
在普查中,除对文物基本信息进行逐项登记外,还对文物的保存状况和管理情况进行了全面调查,廓清了全省可移动文物数量、行业分布、材质类别、保存状况等问题。采集了每个收藏单位的27项信息和每件文物的15项基础信息,为每件文物赋予了全国唯一的22位永久数字编码,建立了实物、藏品档案和电子信息一体化的“文物身份证”管理系统。依托互联网初步构建了大数据平台,文物数据总量超过2TB,改变了过去各行业各单位文物信息零散孤立、互不相通的局面,为科学评价全省文物资源价值、健全文物保护体系、促进文物信息共享、实现文物资源精细化管理和有效保护利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据统计,普查期间,该省共有219个国有单位开展了文物建账建档工作,其中122个非文物系统国有单位新建文物档案13125份。相关收藏单位通过普查,对文物库房进行了全面清理,解决了历史遗留问题,建立健全了文物调查、认定、登记、管理相关制度,形成了标准化规范化科学化的保护管理体系。
目前,普查成果社会共享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可移动文物信息逐步公开。
马玉萍表示,全省普查工作结束后,文物行政部门及相关收藏单位依托普查成果,逐步建立可移动文物社会服务和信息共享机制,提升可移动文物保护管理水平,增强可移动文物合理利用能力,提供“菜单式”、“订单式”信息服务。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使用已公布的文物数据与收藏单位合作做大做强文创产业。
-
西藏历史文化展受欢迎
正在首都博物馆展出的“天路文华——西藏历史文化展”受到欢迎。这次展览重量级文物荟萃,特别是一些平常“芳容”难得一见的“明星文物”,引人关注。[详细] -
【聚焦两会】西藏保护与利用并举 让文物 “活”起来
3月3日,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两会“部长通道”上回应了公众关于文物保护和利用的关切。[详细] -
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文物安全不能搞“下不为例”
3日下午,全国两会首场“部长通道”在人民大会堂北大厅举行。国家文物局局长刘玉珠在回答本网有关文物保护问题时表示,文物安全永远是零起点,要紧扣文物安全责任链条。[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