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光小明的文艺茶座】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图书业:“互联网+”助推全民阅读

李姝昱 发布时间:2018-09-21 09:12:00来源: 光明网

  书籍,是人类知识的载体、智慧的结晶、进步的阶梯。图书出版,事关精神文明建设、文化自信培育。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是怎样发展变迁的,积累了哪些宝贵经验,未来如何转型升级?记者日前就有关问题,采访了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 

书香万里路,全民阅读时——改革开放40周年文化盘点之图书篇
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副院长范军

  光明网: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经历了怎样的发展过程? 

  范 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大致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不断取得新成就、谱写新篇章,可谓与时代发展同声相应、同气相求。如果说改革开放是一股大潮,那么图书出版业就是其中一朵璀璨的浪花。

  第一阶段,从1978年到1991年,是恢复发展时期。期间,全国的出版社数量增长了3.4倍,年均增长12.1%;图书出版总品种数增长了5.0倍,年均增长14.7%。但是,书印出来,由谁发行?1988年5月,中宣部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出《关于当前出版社改革的若干意见》和《关于当前图书发行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要推行“三放一联”,建立和发展开放式的、效率高的、充满活力的图书发行体制。

  第二阶段,从1992年到2001年,是优化调整时期。党的十四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图书出版业进行了大量探索,呈现出初步繁荣的气象。但在经历了全面扩张和快速增长后,也出现了结构失衡、质量下降、创新不足等一些问题。经过治理和引导,出版市场更加规范。全国的出版布局基本形成,图书出版呈现出分众化、多层次的趋势,行业发展动力强劲。

  第三阶段,从2002年到2011年,是深化改革时期。行业把握机遇、加快发展,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为适应出版业改革发展的需要,经党中央、国务院批准,于2002年4月9日成立中国出版集团。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这对图书出版业,是一次重要的政策驱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10年底,全国出版社转制任务基本完成,有效地释放了创新活力。

  第四阶段,2012年至今,是创新发展时期。体制改革成效显著,出版总量稳定增长,产业规模不断扩大,营业收入和利润总额持续上升。2012年2月,新闻出版总署发布《关于加快出版传媒集团改革发展的指导意见》。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我国图书出版业继往开来、开拓创新,积极改革管理体制,更加注重社会效益。

  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图书出版业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大力支持下,勇于探索、实践和优化,经历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过程,表现出稳中有序、繁荣发展的良好态势。2017年10月,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必须提供丰富的精神食粮。新时代新起点,我国图书出版业不忘初心、砥砺奋进,迈上了新的征程。

  光明网:新形势下,我国图书出版业如何与时俱进、转型升级? 

  范 军:图书质量,是出版工作的生命线。近年来,通过实施重大出版工程和重点出版物规划,陆续推出了一批精品图书,为服务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图书出版领域也客观存在着有数量缺质量、有“高原”缺“高峰”的现象。使命在肩,任重道远。

  时代在变化,文明在进步。图书出版业的发展,离不开两个动力:一是改革,减少负担和束缚,努力与国际接轨;二是科技,插上科技的翅膀,来实现效率更高、专业更精、质量更好。

  纸质图书,因独特的墨香和质感,而成为爱书人的心头好。但是,印制过程中,耗能和污染问题比较严重。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实施绿色印刷,是发展循环经济的本质要求,有着迫切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电子书,因灵活性、便携性、大容量而深受欢迎,且有效地落实了节能环保、减轻了物流压力。从这个角度来说,数字化为图书出版业打开了一扇新的窗户。纸质阅读与数字阅读的恰当结合与平衡,仍是一大研究课题。

  “互联网+”代表着一种新的经济形态,有望为图书出版业带来新的生机与活力。具体表现如下:促进经营思维创新,推动跨界融合发展。图书出版业,应以网络技术激活多年所累积的内容资源,做到一种内容多种创意、一种创意多次开发、一次开发多种产品、一种产品多种形态,走出一条“融出版”之路。当然,融合发展是一条艰辛的创新之路,必然面临种种困难,需要各方面的帮助。希望国家在政策、技术、资金上给予支持。

  光明网:“全民阅读”活动开展以来,反响热烈。全民阅读与图书出版的关系,应当怎样恰当理解和把握?

  范 军:“读书给人以乐趣,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2006年以来,“全民阅读”活动稳步推进,全社会“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氛围愈发浓厚。“倡导全民阅读,建设书香社会”,不仅体现为政府文件的重视,而且逐步转化成了实际行动。例如,书香中国·北京阅读季已成功举办了八届,构建了具有典范性的全民阅读“北京模式”,守护和传承着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蕴、精神印记。

  我们知道,公民的阅读习惯,与性别、年龄、性格、学养、职业、收入等密切相关。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三上文章》一文,提到了一位“未尝顷刻释卷”的钱思公。“钱思公虽生长富贵,而少所嗜好。在西洛时尝语寮属,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卧则读小说,上厕则阅小辞。”正如文章所言,中国古人读书,往往讲究“三上”:马上,枕上和厕上。“读书不觉已春深,一寸光阴一寸金”“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灯火纸窗修竹里,读书声”……这些动人诗句,今天魅力犹存。时移世易,变的是图书的种类、阅读的方式,不变的是读书的兴致、爱书的情怀。

  图书出版产业链,包括策划、出版、发行、分销、零售等诸多环节。阅读,本身不在其中,却对这个产业链有着重要的检验和促进作用。一本书的质量究竟如何,要看大家是否愿意买、愿意读,要看它在丰富知识、启迪智慧、陶冶情操等方面的贡献;图书出版业是否真的繁荣,要看图书销量、市场状况,也要看人们的阅读习惯、文化素质。实施精品战略,有了好书,有了读者,书店才能经营下去,图书出版业才能求生存、谋发展。人们的文化品位、阅读需求提升了,图书出版业的前景也就更加明朗。

  除了传统的纸质阅读,随着科技发展、网络普及,近年来数字阅读方兴未艾。2015年,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发布的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数字阅读率首次超过传统阅读率。今年4月18日,第十五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2017年我国成年国民各媒介综合阅读率保持增长势头,数字化阅读方式的接触率和纸质图书阅读率均有所增长;超过半数的成年国民,倾向于数字化阅读方式。接下来,图书出版业须突破惯性思维,追求创新和跨界发展,以增强核心竞争力。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