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珞巴族青年达娃解“旧愁”、排“新忧”
近日,“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来到林芝市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村党支部书记达娃穿着珞巴族传统服饰接受记者采访。达娃19岁当上村委会副主任,25岁成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九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和野猪养殖等项目,每年为各农户增收近4万元人民币。中新社记者 杨程晨 摄
穿戴民族传统服饰的西藏珞巴族青年达娃,近日在林芝米林县南伊乡琼林村接待“西藏民主改革60周年”中央媒体采访团一行。
草色毡帽、黑色山羊皮雨衣,代表珞巴族主要聚集于喜马拉雅山脉南麓的多雨气候;熊牙、豹皮,象征着早年这一地带的生活环境和珞巴族男性的勇猛性格;贝壳、各色宝石,则是暗示不同家庭的财富和地位。
现在,达娃只有在重大节日以及会见客人时才会穿上民族服装。他胸前的一枚党徽,标志这位“80后”的另一重身份。
达娃19岁当上村委会副主任,25岁成为村党支部书记、至今已有九年时间。在他的带领下,村里发展民族特色旅游和野猪养殖等项目,每年为各农户增收近4万元人民币。
琼林村位于林芝著名景区南伊沟内,云山耸立,林海密布。未出3月,成片的雾凇似给沟里铺上一层白色棉被。
2009年开始,米林县为南伊沟景区招商引资。起初,基本保持原始样貌的琼林多数村民不愿意有外人打扰。达娃说,山沟里民风保守,村民害怕吵闹,更担心私家车增加导致牲畜被撞轧。
“好在这里有习俗,老人的话必须要听。”达娃发动老党员去游说村民,改变了村里仅靠放牧和挖虫草获得微薄收入的现状。
如今,游客须在数公里外的入口处换乘电瓶车进入南伊沟景区,村民及牲畜的出行安全得到保证。另外,村里乡亲尝到游客量增加的“甜头”,之前的“忧愁”随之一一消散。
南伊沟是人口仅3000余人的珞巴族在中国境内最大的聚集地。琼林村现有珞巴族170人、藏族13人、汉族1人。虽然村里的日子越过越富足,但如何保护传承珞巴族稀有传统文化,近年愈发引起达娃书记的重视。
他介绍,珞巴族有自己的语言但无文字。村里孩子越来越多地赴教育资源集中的拉萨乃至内地省市读书,珞巴语在年轻一代中普及度不像过去那么高,珞巴文化传承同样面临风险。
于是,他在家中其他孩子面前尝试更多地说珞巴语。此外,他还组织村里老人不定期给孩童讲珞巴族的老故事,演唱歌曲。
近年,南伊乡小学开设了珞巴语兴趣班课程。同乡的才召村珞巴族青年达前指,该课程效果明显,孩子们学习进度比在家里快,日常生活中使用珞巴语的比例更高了。
作为连续两届的西藏自治区人大代表,达娃履职时曾就珞巴族文化保护提出建议。他透露,目前,南伊乡已推动相关工作进展,评出珞巴竹编、服饰制作及说唱艺术的多位非遗传承人。
来自山南的珞巴族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扎西江村,过去一年三度前往南伊珞巴民族乡。在与达娃进行多次沟通后,他于今年全国两会期间就同一议题提出建议。二人坚信,保护传承珞巴族传统文化工作定能取得实质性成果。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幸福,从一袋糌粑开始
图为罗觉(左一)向记者讲述旧西藏的悲苦。那年,罗觉19岁,西藏和平解放第四年,青藏公路即将通车的同时,当雄机场开建了。60多年过去了,罗觉老阿爸至今仍记得,干了一个多月,解放军给了他46块银圆、46斤糌粑、1斤酥油、1块砖...[详细] -
翻身农奴、西藏那曲市色尼区古露镇四村青饶:“做梦都想不到的幸福”
2015年底,青饶老人被认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与之结对的是古露镇镇长崔国庆。1959年,中国人民解放军西藏军区黑河军事管制委员会成立,拉开了那曲民主改革的序幕,也让青饶看到了人生的希望。[详细] -
翻身农奴、阿里地区改则县抢古村乡村医生桑巴:“解放军来救我们了”
民主改革后,桑巴经过培训,成为一名乡村医生,行医56年,医术远近闻名,直到目前,仍然守护着周边群众的健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