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阿来新作酝酿十年 地震题材小说《云中记》单行本出版

刘可欣 发布时间:2019-05-10 08:29:00来源: 华西都市报

  2008年5月12日,在家中创作长篇小说《格萨尔王》的作家阿来,正徜徉在古代神话世界中。下午2时28分,世界开始摇晃……十年后,阿来用文字回忆这一刻,“我可能花了几秒钟时间判断,这些震颤与摇晃到底是现实还是正控制着我的想象。终于,我确定震动不是来自故事,而是真实的地震。”

  2018年5月12日,阿来坐在家中同一张书桌前写作。当城中传来致哀的号笛,阿来忽然泪流满面……过往十年,他看见的一切——人类的痛苦,自己的经历,都在他的眼前重现。半小时后,阿来关闭了正写到一半的作品文档,打开了一个新的文档——这就是他的最新长篇小说《云中记》,2019年初,这篇新作刊发于《十月》杂志,2019年5月,《云中记》单行本由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出版。

  沉重记忆酝酿十年

  十年前,地震发生后,跟很多人一样,阿来陷入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中。那个时候他没有到处采访搜集素材,赶紧写作品。除了跟几个作家朋友一起给灾区捐款之外,他最常做的事情就是,不断到受灾现场,跟那些受到伤害的人们和村庄待在一起,“陪伴是很重要的。”但阿来知道,自己一定会写些什么。他一直在心中酝酿,怎么在写作中避免灾民心态,怎么不落俗套,怎么找到合适的角度,怎么写经得住时间的考验。

  十年沉淀,一朝终成文字。阿来写得慎重,写得虔诚,这是一本并没有刻意准备素材,却又酝酿积累了十年的小说。为何叫《云中记》?“云中,是汶川地震中一个消失的村子的名字,也是小说故事的发生地。”云中记,三个字显得很美很空灵,阿来说,“我也很喜欢这种美感,世界上有很多令人伤心的事情,我们的灵魂需要美感。也是一个艺术效果,我挺喜欢,出版方也都很认同。”

  一气呵成耗时五月

  阿来用五个月的集中时间,写完了这个故事,心中埋伏十年的创痛得到了一些抚慰。“这个年复一年压在心头的沉重记忆,终于找到一个方式让内心的晦暗照见了光芒。至少,在未来的生活中,我不会再像以往那么频繁地展开关于灾难的回忆了。”

  在小说中,祭师阿巴所在的村庄在地震后搬离原来的居住地,开启了新的生活。但是祭师阿巴却执意寻找过去的气息,在地震一年后回到已成废墟的村庄中。他放弃了一切,只等着一次天崩地裂后与村庄一同归于尘土,但正是在这等待中,他的命运发生了变化。

  书中塑造了许多人物形象,例如带领大家向前创造新生活的青年干部任钦,活在一百年前的谢巴一家,地震中失去一条腿的跳舞姑娘央金等等,每一个生命都勇敢而美丽,闪现出人性本质上的美好和温暖。文学评论家、作家李敬泽这样评论《云中记》:“阿来按下云头,写了人的世界。人有大有小,但终究都是人,承受着与我们内容相同、但前提和节奏不同的现代历史。画神容易,画人难。”

  开篇三句三层意思

  在《云中记》开篇,阿来写了三句话,“大概就是表达三层意思。第一,这部作品献给在汶川地震中失去宝贵生命的人们。第二,献给在此次抗震救灾中付出很大的英雄们。第三,要感谢莫扎特。”

  为什么要感谢莫扎特?“因为地震发生后,我多次自驾去受灾现场,面对巨大的创痛,我觉得我说不出什么话来,说什么也表达不了我的心情。我是一个古典音乐迷。那时候我觉得只有莫扎特的《安魂曲》适合代表我的心情。我就用车载CD在现场一遍一遍播放。而且,《云中记》也是我在莫扎特《安魂曲》庄重而悲悯的乐声陪伴下写就的。”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