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写情怀与梦想 传达纯善与美好
周伟团长篇小说《校径人踪》研讨会现场。
周伟团长篇小说《校径人踪》。
日前,西藏作协会员、西咸新区作协副主席、西藏民族大学医学部党委书记周伟团的长篇小说《校径人踪》由北岳文艺出版社出版发行,得到了读者的好评,近期,小说研讨会也在陕西召开,对小说的思想性艺术性进行了深入的研讨:
史方(陕西省委宣传部办公室主任):长篇小说《校径人踪》凝聚着作者对新时代教育工作的真挚情感,李子白、冯希哲、马玉琛等多位专家都肯定了《校径人踪》这部长篇小说的可读性,愿意读,能读进去、还有愉悦的阅读感受,我认为这是一部小说最成功的地方。这也验证了《校径人踪》这部书的价值。所以我们要把长篇小说《校径人踪》这种优秀作品宣传好、推介好,传播好,为文学陕军再出发作贡献。
李子白(陕西省作协秘书长、著名作家、书画家):长篇小说《校径人踪》是陕西文学再进军的成果之一,这部作品以26万字的篇幅,近80位有名有姓又有型的人物,围绕一条主线,三个事件叙述了司徒一桥等人物的善恶对撞,感情纠葛,叙述的风生水起。特别是每个章节后以一首诗点题,属于旧瓶装新酒,别有用意,也充分体现了文无定法的高妙。《校径人踪》是不多见的高校题材,给我的总体感觉是,它是陕西近两年来比较厚重,昂扬向上,可读性很强的一部作品。
卢胜利(陕西师范大学党委副书记):我说三层意思,一是对写出《校径人踪》这样优秀的长篇小说表示衷心的祝贺。二是对作者能在干好本职工作之余坚持文学创作表示钦佩,感动于他的才华、勇气和毅力。三是我认真研读了《校径人踪》,认为小说无论是思想性,艺术性还是现实昭示上都有独到之处,值得学习。
冯希哲(陕西省当代文学与艺术研究中心主任、西安工业大学教授):《校径人踪》这本书以新时代渭北大学改革发展中的尴尬现实为背景,叙述了大学管理层的基本生态,讲述了我们这个时代具有情怀的故事。创作的主体在人物的设计上,充分展示了文人情怀和知识分子的良知。叙述的节奏感流畅,这种接地气的朴实清新的文风很难得。从我个人的感觉上来说,我是很喜欢这部小说的,读起来愉悦感很强,这在阅读体验中很重要。希望作者在以后的作品中进一步克服传统观念,注重人物“文化人格”的塑造。
马玉琛(柳青文学奖获得者、西安财经大学教授):《校径人踪》这本书拿到手后,让人有不断深入阅读的欲望,有开窍的想法,我顺利地阅读完了,还进行了认真圈点。从题材上,我赞赏作者吃螃蟹的精神,写高校题材少的原因是要写好难度很大,一是不识庐山真面目,二是很多要写的人都还在身边,三是高校的生活枯燥,而人们的内心又丰富。这一点上我非常赞赏作者的高度和勇气。写法上用通俗的现实主义手法,一是对人物充满了人文主义关怀,投入了真情感;二是细节描述很精彩很成功;其三用现实主义超越现实方面稍弱了一些,需要进一步拓宽生活面,如果对社会把握再历史化一点,一定能够创造出更好的作品。
苏仲乐(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教授):长篇小说《校径人踪》很好地做到了精神切片,让读者在愉悦的阅读中了解一个不太熟知的高校管理生态。另外,作者坚持真诚的书写精神,使得积淀的问题得以吐纳,但是过于真实的写作方法还需要技巧上的升华。
李红岩(西安工业大学人文学院院长、教授):我认真品读了《校径人踪》这部小说,感触很深。其一是弥漫于整部作品中忧伤的叙述气质。在这个世界上什么都可以衰老和死亡,唯一不死的是时光。一个人在时光流逝中变得犹豫、逃避甚至颓废。这种原罪式的书写提升了作品的高度、厚度和艺术表现力的强度。其二是对“两个世界”的深度刻画。城里城外两个世界的命题影响深远。无论是水做骨头女儿的世界,还是泥做骨头男人的世界,即便是风月宝鉴也有正反两面,作者从校里校外不同人的生活目标给我们展示了两个世界截然不同的差别,即便是在校内,也展示了多元化的两个世界的差异,把人性的复杂性从两个世界体现得淋漓尽致。其三是叙述语言具有哲理性,发人深省。其四是对中国传统姓氏文化的纯熟和精致表现,把对正面反面人物的感情倾向从人物姓氏上明显而又自然地显示出来。
袁方(咸阳师范学院文学院院长、教授、作家):《校径人踪》通过对学校生活更深、更宽、更细的了解,给我们打开了认识高校的一扇窗户。首先我觉得这部作品反映了生活的丰富性和广度,很有意义。其二小说所表现的学校里各色人物的生存状态,还有一种让人很难受的感觉,这些触动人心的叙述正是这部小说的成功之处。
袁书会(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教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生活的环境和土壤,但是想把生活变成文学作品,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就太难了,作者用洗练的笔法进行了犀利的表达,让我深深感受到《校径人踪》这样有情怀的作品就是给有情怀的人看的,作品从隔与不隔的角度向人们展示了高校的生态图,也暗示出了作者自己对学校改革的热切和美好的愿望。
师海军(原西安财经大学文学院院长、教授):这部作品成功地塑造了高校管理高层和中层干部群像,他把有正义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形象推送到我们面前,唯有真实才不会被历史湮没。其二该作品成功描写了与高校密切相关的美女群像。其三是作品中散文诗一样的语言和评论很精彩。比如对家庭夫妻感情的诗化描述,关中俗语的合理使用,特别是本书的书名和每一个小标题都独具匠心,让人耳目一新。
胡沛萍(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校径人踪》是一部有情怀的小说,也是一部有梦想的小说。有情怀主要是指,小说尽管以批判的笔触揭示了种种校园“乱象”,但依然对美好和善良怀有一份执着的追求和真诚的渴望;这又主要表现在小说对美好理想的坚守,真诚友谊的颂扬,对人性中良善品质的肯定之中。有梦想是指,小说对部分校园知识分子为主体的群体的充分肯定与赞美。他们身上所放射出的正是校园知识分子应该具有的理想之光。
徐琴(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作为一名高校的管理工作者,周伟团在文学创作上体现了知识分子的责任与良知,在呈现高校平凡、琐屑生活的笔调中,既透露出面对现实的无奈抗争,也表达了某种思考与忧虑。他对知识分子持同情之理解的态度,所以在描述笔下的人物时,对相对正面的人物也不流露尊崇备至之情,同时也不过度挖苦他们的尴尬;对那些高校阴暗面的造成者,显露他们的龌龊,不过也不进行刻意的丑化。这种人物塑造让人读出了作者的悲悯,他以丰厚的生活积累,淡然而带有温度的题材把握方式以及血肉丰满、概括力极强的人物塑造,显示了作者在敏锐、孤清背后的温厚、通达。
魏春春(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校径人踪》这部长篇小说我认为有几个方面的特点。其一富有传统意味的章回体写作方式,篇末四句话概括本章内容,有提纲挈领的功能。其二作品耐读,故事本身结构紧凑,张弛有度,有吸引力;文辞朴素,尤其是地方性色彩浓郁,对关中方言俚语的娴熟使用;高校题材的新颖,容易激发人们阅读的欲望。其三是对知性生活的书写,不同于知识分子生活的书写。所谓的知性生活区别于一般的日常生活,追求雅致、有情调的生活样式。而知识分子的生活多局限于学斋,多以问道为主。因此,高校生活不只是如阎真、徐兆寿、刘醒龙等作家要展现知识分子的精神求索与灵魂苦痛,还包括其他方面。《校径人踪》通过改制、改建、建设等方面展现了另一种生活样貌,让读者感受到别样的高校风情,其中理性与感性的融合、激情与理想的张扬,在生活的点滴中彰显人性之多姿风采。其四是小说惩恶扬善、激浊扬清的价值追求。通过二元对立的书写,揭示了高校文化生态的多样性,追寻理想者矢志不渝,百折不挠;追求物欲者,贪婪无耻,恶相十足,表现出作者对美好的褒赞,对丑陋的鞭挞。其五是人物形象的塑造,多通过言语加以表现,各色人等各领风骚,多样混杂地展现人物精神世界的复杂性。其六关注现实题材,采用现实主义笔法是《校径人踪》的一大特点。
张学海(西藏民族大学文学院教授):周伟团的长篇小说《校径人踪》有两个显著的特点:第一,一般高校题材的小说把写作的重点放在教师、学生,乃至青春上。周伟团却从高校权力机制着笔,既有校园生活特有的纯净,也写出社会现实的严峻和阴暗的一面。在善与恶的对比中,展现了高校生活活色生香的现实。在高校题材的作品中可以说别具一格,具有鲜明的特点。第二,他用生活化的语言,细腻的描写,生动的情节展现了高校改革的艰难,塑造鲜活生动的艺术形象,特别是他描写的现代女性形象,既有儿女情长,也有侠肝义胆,给人留下了深刻印象。
周德清(作家、西咸新区作协文学院副院长): 周伟团先生的长篇小说《校径人踪》敏锐地立足于时代,及时捕捉高校改革的阵痛情事,充分展示了新时代高校知识分子有别于社会其他人员的家国情怀与坚韧顽强的精神品质和高远境界,体现了时代主旋律,弘扬了社会正能量,智趣地表达着使命、担当和责任,使人通过愉快的阅读,体验感受关中大地浓烈厚重的生活气息和高校发展的真实图景,具有积极深远的启示意义和较高的文学价值。
冯西海(作家、咸阳市作协副主席、省作协长篇委员会委员):读周伟团的长篇小说《校径人踪》,我感觉到了新意。小说写得很儒雅,叙述语言非常好,节奏舒缓有度。小说的叙述语言老练考究舒缓有度,这种语言读起来舒服,养心,才气横溢出乎你的意料;题材新颖。前面说过高校题材写的人几乎没有,作者先足而登,抢了个好摊位; 复线条叙述策略。《校径人踪》在讲述故事中,对人物的出场,只跟着事件或者主人公司徒一桥、宋仁等的行动轨迹自然带出,不大量补述次要人物背景,人物事件背后裙带关系一字不提。这是叙述的城府和计谋。
左树涛(北岳文艺出版社编辑、《校径人踪》责任编辑):这部作品,是周伟团在海拔4700多米的藏北高原,繁忙的工作之余写就的。海拔4700多米,高寒,缺氧,稍微走几步路,就喘得很厉害。作为一个和周老师,有着同样经历的人,我对那样环境,至今心有余悸。在这样的环境下,一个内地人不要说进行作品创作,日常生活都是一种煎熬。但周伟团恰恰在这样的环境下,完成这部长篇小说的创作,不能不说是他对文学的崇拜之情支撑着他。
《校径人踪》,这部长篇小说,是一部有着深厚生活经验的现实主义作品。周老师一直在高校工作,对高校的社会形态一直保持着一种审视的态度,观察至深。这一点,从作者对书中主人公司徒一桥、权文礼等等的工作生活的描写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书中,知识分子面对工作生活所表现出来的困惑迷茫,挣扎纠结,以及复杂的人事关系,我想如果没有对高校生活的深刻观察,是写不出来的。
《校径人踪》的叙事手法,是非常讲究技巧的。书中,主人公司徒一桥、权文礼、唐启明等等,各自有着自己的生活轨迹,全书通过渭北大学边学府十字的改造、渭北大学的改扩建等,几个主要事件联系在一起,营造了一种复线式的叙事结构,实现了小说叙事既能交叉进行,又避免了离题万里,支离破碎。这部作品充满了正能量,阅读感很强,是“五个一工程”值得推荐的作品,当然如能果改编成影视剧,一定很美,很惊艳!
名家评语
贾平凹(中国作家协会副主席、陕西省作家协会主席):周伟团的小说《校径人踪》,立足于时代,捕捉高校改革的阵痛,既有铺排放纵的恣意书写,又有旁逸斜出的闲笔趣墨,生动而真实地再现了关中大地高校教育发展的图画。
王海(陕西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西咸新区作协主席):周伟团的小说《校径人踪》故事缠绵,情感细腻,平实的语言却给人诸多的想象空间,沉静的内心深处埋藏着痛苦的灵魂。《校径人踪》是新世纪以来高校文学题材中不多见的佳作。
次仁罗布(鲁迅文学奖获得者、西藏作家协会副主席、《西藏文学》主编):《校径人踪》用写实主义的手法,细腻描述了大学官场的错综复杂,颂扬了恪守底线者的勇气和人间真情。作品以文学的最初功能,给人一种精神的砥砺,传达善与美好,温暖中透着洒脱与自由的追求!文学创作也是一种疗伤,是在与幽暗的抗争中,寻求解脱和超越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