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一年入门 三年初成 扎西吉彩手艺人在“敲打”中坚守

发布时间:2019-05-23 12:03: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锻造的器皿。 摄影:赵耀

  中国西藏网讯 西藏自治区日喀则市南部的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临街而建,走进厂区,叮叮当当的“敲打”声与门外的车水马龙相得益彰。

  在锻造车间内,7名手工艺人各司其职,负责着不同的工序,一件件美轮美奂的工艺品在他们手中华丽转身,他们也在不断的“敲打”中坚守传统,传承着古老的技艺。

  他们的手艺已有多年的传承,早在七世班禅丹白尼玛时期就建立了加工场地,那时专做寺庙用品。也将扎西吉彩这个在西藏享有盛誉的手工艺品牌擦得更亮,产品遍布西藏各地。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锻造的器皿。 摄影:赵耀

  扎西吉彩凭借悠久的历史和精湛的制作工艺,曾参加修建扎什伦布寺两座班禅灵塔工作,并参加了很多著名寺院如甘肃拉卜楞寺和山南桑耶寺、拉萨甘丹寺、青海塔尔寺、江孜白居寺等区内外寺庙维修和修复工程。

  “想成为这样优秀的手工艺人必经一段反复敲打、不断炙烤的锤炼。”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加工厂厂长拉琼说,“1年的学徒才能刚刚入门,3年的学徒才能勉强做出合乎规格的产品。”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手工艺人。 摄影:赵耀

  作为学徒首先是图案练习,即在师傅画好的图案上,用笔进行描,大概需要两个月左右的时间。然后,开始在纸上画,要求能原模原样地画出老师所教的各种图案,这个过程有长有短,因人而异。

  期间穿插着力量和准度练习,要保证在一块铜皮上反复敲打,力度务必均匀,误差尽量最小。这个过程主要是要反复练习各种不同的手法、姿势、力度、准度等,一直到可以熟练地在一张铜皮上随心敲打。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手工艺人锻造器皿。 摄影:赵耀

  待差不多掌握后,开始在纸上用钢针扎空,用漏粉法将图案放样到废料上,并用木炭条重描轮廓线,之后就可以开始雕刻,用錾子沿着炭笔的线条打出轮廓,这时需要边雕刻边给师傅看,请师傅指导,如果做不好就要经常返工。

  等基础技艺全部掌握后,学徒才会上手银器、金器的锻造工作。拉琼说:“这主要是为了降低学徒期间的残次品率,也为了节约成本,减少浪费。”

  就是这样的常年锻炼才能达到扎西吉彩的技术要求,而一个顶尖的手工艺人至少需要十几年的反复练习和揣摩改进。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厂长拉琼指导学徒。 摄影:赵耀

  “成为一名顶尖的手艺人,勤学苦练是前提,更重要的还是天分。”拉琼不无感慨地说,“有些学徒在学业过程中做出的产品甚至比老师还要好。”

  随着近些年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当时尊贵的金银器皿不再是上层人士、寺庙的专用物品,更多的都进入了普通百姓家中。

  基于此,扎西吉彩更多向日常器皿用具方向发展,坚持纯手工锻造,产品供不应求,经济效益也一直很好,厂子规模逐渐增大。器物的造型、图案更加自由化,传统的技艺得到了进一步的传承和发展。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锻造的器皿。 摄影:赵耀

  由于扎西吉彩的巨大声誉和突出贡献,扎西吉彩金银铜器锻造技术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拉琼也被认定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传承人,同时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被确定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基地。

  受现代工业生产体系冲击,加上生产周期过长,一般需要3个月左右甚至更长,培养学徒成本极高,全程纯手工打造造成生产效率和规模受限,整体而言,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生产的器皿成本居高不下,利润微薄。

  即便如此,拉琼仍然不改纯手工打造的初衷。他说:“如果引进工业化流水线,产品就失去了纯手工打造的质感,也是对传统文化的抛弃。”


图为巴桑扎西。 摄影:赵耀

  今年28岁的巴桑扎西已经来到扎西吉彩3年了,他享受着包吃包住的福利待遇,每年还有9600元的工资,而在学徒阶段他还没有能力为工厂带来利润。像他这样的学徒还有很多,拉琼厂长是用自己的全部热爱来坚守这份传承。

  面对这样的困境,日喀则市文化局非遗科科长旦增卓嘎说:“我们一直想方设法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找销路,鼓励并帮助拉琼前往区内外参加工艺品展销会,将产品卖向全国各地。”

  旦增卓嘎表示,日喀则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丰厚,非物质文化遗产种类繁多,其中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名录项目17项,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14名,非遗工作的长期性和迫切性始终牵动着从业人员的心。


图为扎西吉彩金银铜器厂锻造的器皿。 摄影:赵耀

  近年来,日喀则市创新工作举措,推进保护传承。成功举办两届日喀则市藏戏唱腔比赛,选派优秀民间藏戏队参加历届藏博会、拉萨雪顿节、珠峰文化旅游节等重大节事藏戏展演活动,组织参加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展销活动,江孜卡垫织造技艺、扎西吉彩金银锻铜技艺、拉孜六弦琴制作技艺、藏族锻铜技艺等4项技艺入选文化和旅游部、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发布的第一批国家传统工艺振兴目录。

  采访结束,巴桑扎西和他的老师拉琼一起回到了小屋,叮叮当当的“敲打”声再次在院子里响起。(中国西藏网 记者/赵二召 赵耀)

(责编: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