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新的一页从这里翻开
西藏昌都市江达县岗托村,西藏解放第一村。正是这个宁静的山间小村庄,翻开了解放西藏历史的第一页。
5月23日,正值西藏和平解放68周年。这天,记者专门走访了“西藏解放第一村”。从江达县城出发,沿国道317线东进,钻过2018年10月1日通车的矮拉山隧道,途径岗托镇,就来到了金沙江畔。
望着岗托金沙江大桥新桥和十八军渡江口观景台……让人不禁回忆起当年十八军战士不怕牺牲,冒着枪林弹雨一边划船一边往前冲,以雷霆万钧之势,在金沙江天险,突破藏军封锁,打开了解放西藏的大门,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
金沙水拍怀英灵
今年82岁的泽旺平措还清晰记得当时的情况,1950年10月6日凌晨,渡江战斗打响。枪炮声一响,村里人都不敢出门,全躲在牲畜棚里,大家既高兴又害怕。现年82岁的江拥次仁说,大家高兴的是欺负村民的藏军要被打跑了,怕的是战斗太激烈,担心被流弹误伤。
十八军成功渡江后,就驻扎在岗托村。当时13岁的江拥次仁在家煮了酥油茶和热水送给解放军。泽旺平措说,十八军渡江后,村民主动提供村里的9艘牛皮筏子,不分昼夜帮助解放军后续部队渡江和运送物资。包括他和江拥次仁在内的很多人,都尽力帮忙搬一些能背的东西。
更令村民们难以忘怀的是,十八军渡江后,不仅安抚群众,还给大家分发了粮食。泽旺平措笑着说:“具体有多少大米,现在已经不记得了。只记得领到大米后,大家都感动地流下了眼泪。”江拥次仁告诉记者,之所以会这么感动,是因为解放前,村民要向土司交税,自己则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没吃没穿。在地主家干活,干慢了还要挨打,真是苦不堪言。
1959年,西藏民主改革,百万农奴翻身当家作主。“民主改革后,我们分得了土地,自力更生,再也不用受剥削受压迫了。现在的岗托村,村民走上了致富路,电有了,路通了,交通方便了,家家户户装了自来水,再也不用到河里挑水吃了……”说起这些,江拥次仁神采飞扬。
冬去春来,沧桑巨变,金沙江大桥岿然屹立于此,见证了岗托村历史新一页的进程。
红色旅游鼓腰包
近年来,江达县利用红色文化背景,开辟以金沙江十八军渡口等为代表的红色旅游景点,依托当地民俗,力争将岗托村打造成为昌都首个集“爱国、民俗、文化、生态”为一体的多元化民俗村,不少村民吃上了“旅游饭”。
70岁的尼玛次仁是岗托村第一批靠家庭旅馆增收的人。如今,他的小家庭旅馆有4间房12个床位,2018年接待游客100余人。
看着村里日益完善的旅游设施,尼玛次仁豪气地说:“未来几年,来我们村的游客只会越来越多,我想把这几间屋也改建成旅馆以增加收入。”
村里看到旅游形势大好的群众,也纷纷要求加入这个行列。村民扎西群培、巴登、阿旺次仁、普巴、贡秋等五家都已向县里申请,做好了开家庭旅馆的先期准备。
齐心协力奔小康
由于临近国道317线,便利的交通让岗托村人对运输情有独钟。51岁的扎加开大货车有不少年头了,不过都是给别人开车。2017年,得知要修岗托至汪布顶乡的公路,扎加借钱买了一辆二手车。如今,扎加在工地上跑运输一年多了,纯收入却多达10余万元。
根据驻岗托村工作队的统计,2018年全村跑货运的车辆有22辆,短途拉旅客的面包车有15辆,跑运输已成为岗托村人最主要的收入来源之一。
近年来,借着旅游业和运输产业,村民的腰包鼓了起来。2018年,岗托村顺利脱贫摘帽,告别了绝对贫困。
42岁的江拉前几年因病致贫,针对江拉的情况,村“两委”先是鼓励她治病,紧接着安排她当护林员,又通过易地扶贫搬迁住进新房。江拉告诉记者,2018年她当护林员有3500元,位于岗托镇上的集中安置点门面分红有900元,加上粮补、草补有600余元,植树造林有4000元,还在金沙江大桥对面的四川公安检查站做饭有5000元,一年下来有14000元,生活比以前好多了。
看着村里翻天覆地的变化,岗托村选派村党支部书记永红高兴地说:“我们村2018年入选了‘全国生态文化村’和昌都市‘文明村居’,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了一万多元,日子越过越红火。”
-
十八军战士益西卓玛的一生:解放西藏,建设西藏
在成都洗面桥横街一处幽静的院落里,住着一位年逾八旬的老人,如果她提着菜篮到菜市场,就会和街头的寻常老奶奶一样,满头银发、步履微颤,你无法看出她曾经别样非凡的人生之旅。[详细] -
【新时代•幸福美丽边疆行】金沙江畔,藏族老人的报国英雄梦
“英勇非无泪,不洒敌人前。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从古至今,中国有无数为民族、为国家撑起脊梁而勇于牺牲的志士,他们是民族的精神依归,也呼唤着一代又一代人前赴后继,血染旌帜,在看似平凡的人生中不忘匹夫之志。[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