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评析】为什么我们离不开诗和远方
随着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的普及,作为民族文化瑰宝的诗词也得到了新的应用及传播。央视《经典咏流传》《中国诗词大会》等文化类节目,将传统文化与当下生活紧密联系起来,受到大众喜爱。《经典咏流传》以传统诗词名篇配乐为主,新歌词创作为辅,体现出“新旧结合”“新旧共生”的文化生态,不仅提升了传统诗词的传播度,还催生了新的诗词体式的出现,这对于诗词当代化具有深刻意义。
这些节目降低了诗词欣赏的门槛,使之赢得了更为广泛的受众。节目播出的同时,微博、微信等新媒体传播手段的加入,使节目制作方与观众即时互动成为可能,并在受众中形成二次创作、延伸创作的基础。节目中,作为内容的诗词与多种传播形式呈现出互动关系,体现出以下两大创新点:
首先,音乐与诗歌再次紧密结合,呈现出“万口相传”的盛况。自古以来,诗词的创作与传播都与音乐密不可分。《诗经》《乐府》中的大部分篇章都来自于民间歌谣。经过文人的改造,民间歌谣的艺术性得以提升,从而获得更广泛传播并经典化的可能。可以说,中华民族的诗与乐,从一开始就是相互配合、相互成就的。古代诗词的配乐,今天大多已失传,即便有极少数保留,也不再符合当下的审美需求,这不能不说是一种缺憾。中华诗词千古不断的生命力,需要新声乐章来配合,使之为不同年龄、不同地域的观众喜爱。创作与音乐结合的“新声乐府”,形成新的经典乐章便成为新时代的需求。《经典咏流传》由经典传唱人用“新声”重新演唱旧词,使得流行元素与传统文化彼此融合、彼此促进。两季以来,已有《蜀道难》《声律启蒙》《登鹳雀楼》《明日歌》等家喻户晓的名曲出现,呈现出巨大传播优势。
其次,明星与素人共同登台,展示出诗词广泛的群众基础以及蓬勃的生命力。经典传唱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既有老一辈歌唱家、偶像团体等专业人士,也有外籍友人、大学教授、乡村教师、残障人士。这些传唱人将各自独特的人生机遇及生命体验融入了诗词中。第二季《画·无声》的传唱人无声合唱团由14名听障儿童组成,他们用最简单的音符,唱响了无声的天籁。
《经典咏流传》歌词以传统诗词名篇为主,加以部分新词,使得新音乐—经典诗词—新词三位一体。这种“古今结合”的模式在继往开来、创造新经典的同时也引发了一定争议,有人认为这是对经典诗词的背离。其实,诗词从来不是一个封闭的系统,而是随着时代发展不断演进。诗词从未将当时出现的新内容、新事物摒弃于诗歌之外。杜甫诗中由胡商带入中原的海棕;岑参集中来自异域殊方的优钵罗花;黄遵宪笔下的火车、电灯;叶嘉莹笔下的照相机……当然,传统诗词境界、内容、词汇都形成了固有的风格,以新内容入诗可能造成不和谐的冲突感,这也对词作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新旧结合”还催生出新的诗歌体式。如青少年中影响力很大的“古风”体。此类歌曲声调唯美,注重旋律,多用民族乐器。歌词方面则多以白话诗逻辑来组织传统诗词片段,呈现出介于传统诗词与白话诗之间的新特性。《经典咏流传》中的部分篇目,如《少年狂》《别董大》新词部分吸纳了“古风”元素,使之与经典名篇结合。作为一种青春的文体,此类作品多有欠成熟之处。但将古典意境与当下流行元素结合的尝试,使得诗作呈现出一种新的语言风貌。
随着新的娱乐、传媒方式的出现,诗词面临与古代截然不同的文化生态。在电影、电视等多种文化形态的冲击下,要保有诗词的生命力及社会影响力,就不能将诗词创作局限在小众范围内,而是要放眼于更广阔的天地,谋求内容及体制上的新发展。这既与中华民族丰沃的诗词文化土壤一致,也与中国诗词艺术的演进规律一致。借着《经典咏流传》热播,回顾诗歌体制演进的规律,可以窥见诗词未来的发展趋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是进一步与新声音乐结合。诗歌与音乐总是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它绝非简单的循环,而是于循环中推进了诗词艺术,使之永葆生命力。随着当下电视、网络媒体盛行,综艺节目可视化、多元素的特长得以与诗歌结合,从而提升了诗歌的可看、可听性,诗词要想再度获得最具生命力的载体,需要以积极的姿态,与音乐结合,唱响时代强音。
二是进一步与大众结合。诗歌不仅仅是诗人个体的表达,还是一时一地群体情绪的记录。词、曲等几种新体的产生,都与诗歌的通俗化相关。结合时代需求,关注大众审美,始终是传统诗词千年来保持生命力的本因。我们为诗词寻找新的发展契机,必须回到大众喜好中去。广为观众喜爱的新媒体形式,可以架起诗词与大众之间的桥梁,回归诗歌的本质。
三是进一步多元化,可视化。相对于文字而言,电视、网络媒体对诗词的呈现更为多元。除了诗意配图(视频)、歌舞表演、场景再现外,还可以补充诗歌背景。如《经典咏流传》第二季《蜀道难》,表演中纳入川剧元素,配合李白原作,再现了古蜀国传奇。这种结合方式,对传统经典的传承及地方文化的推广都有积极意义。
总而言之,伴随着中国国力增强、信息技术的发展及民众文化水平的提高,传统诗词也必将更深入大众视野,广泛影响民众尤其是年轻人的日常生活,完成其在当下文化生态下的继承与发展,成为中华民族文化自信的源泉。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讲师)
-
(人民时评)文旅项目遇冷 诗和远方要多花心思去抵达
随着电视剧《白鹿原》的热播,滚烫的资本涌入这个仅200多平方公里的地方,至少六个以“白鹿原”为主题的特色文化旅游项目拔地而起。[详细] -
非遗文创受年轻人追捧
2019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遗主会场活动现场展示的黎族传统纺染织绣技艺。[详细] -
新时代诗歌应提高境界,创造高格
当前诗歌“有高原,缺高峰”的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诗人忽视了境界的生成性和理想性,忽视境界的生成贯穿于“人生在世”全过程。[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