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梦,在希望的田野上
记者 廖嘉兴 黄志武 裴聪 格桑伦珠
《阿古顿巴的宝物》,是中学语文里的一篇课文,这个脍炙人口的民间传说告诉人们:劳动创造财富,勤劳才能致富。
今年“五一”,阿古顿巴的故乡——西藏拉萨市达孜区德庆镇白纳村,正式投入运营的白纳生态林卡“人气爆棚”,一批又一批前来休闲过林卡的消费者,让白纳村29岁的“店长”强珍和她管理的8名员工应接不暇。整个“五一”,村民们从早忙到晚,又是清理帐蓬,又是迎接客人,还要煮牛肉、煮鸡蛋。他们却一点也不觉着累,因为生态林卡让他们尝到了“数钱数到手疼”的甜头。
此前,强珍曾在河南信阳打工,学习了9年的酒店管理,每月工资1000多元。“关键是学习管理经验,收入少点没什么。”强珍说。
返乡后被聘为白纳生态林卡“店长”,强珍除了每月3500元的底薪外,还可以根据林卡效益分到数目可观的提成。
“其他8名员工的收入和我一样”,强珍告诉记者。这8名员工都是白纳村村民。
放大“名人效应”,发展乡村旅游
沿318国道东行穿过达孜区,从德庆镇政府东边的碎石子路向南驱车行驶约5公里,就到了白纳村。在藏语中,“纳”是指“水草丰美的地方”。这里湖光山色、风景如画。白纳之所以出名,是因为这里是阿古顿巴的故乡。这位西藏民间传说中深受各族群众喜爱的机智人物,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惩治残暴的领主、贪婪的奸商、伪善的喇嘛,教训那些自私自利、贪图虚荣的人,帮助穷苦弟兄渡过难关、寻找幸福,成为西藏人民智慧的化身。
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近年来,依托“阿古顿巴出生地”这一独一无二的文化资源,按照“城市东大门、生态公园”的总体定位,拉萨市启动了包括阿古顿巴博物馆、阿古顿巴休闲公园在内的“旅游+三农+藏药+民俗”白纳沟生态文化旅游项目。
2017年5月,白纳村所在的达孜区与拉萨布达拉旅文集团合资成立了拉萨达孜敦巴文化旅游公司,携手清华大学、北京大学等32所高校,陆续实施了部分道路、园艺小桥、民宿改造和可移动式帐篷搭建、生态修复、阿古顿巴文化庄园、游客服务中心等景观及配套设施项目建设,共同打造白纳沟非物质文化产业园区(藏医药)和白纳沟4A景区(一园区一景区),并进行知识产权的认定和开发。
白纳村村民米米,是“拉萨乃仓”民宿改造项目的受益者。布达拉旅文集团准备投入50万元产业扶持资金,将她家6间民房改造成五星级精品民宿,届时她将以房屋入股,参与文化旅游产业收益分红。米米一家6口人,3个劳力通过布达拉旅文集团培训基地的就业培训,成为“拉萨乃仓”的服务人员,每月领工资。不出家门就能实现就业,这让米米非常开心,“家就在景区,来这里观光旅游的游客越来越多,村里不少村民都申请了‘拉萨乃仓’民宿改造。我们这里的土豆、牛肉、鸡蛋都是纯天然食品,很受游客欢迎。景区建起来了,大伙儿赚的钱一天比一天多。”米米说。
布达拉旅游文化公司总经理胡玺告诉记者,从去年7月开始,布达拉旅文集团通过发展文化旅游,向村民提供就业岗位。目前培训基地已办了两期旅游服务培训班,培训农牧民100多人,全部实现持证上岗。通过就业或合作的方式,村民每人每年可增加4万至8万元的现金收入。
白纳村四组村民旦增曲措,通过培训后在白纳生态林卡从事保洁和服务工作。林卡试营业以来,仅“五一”小长假纯利润就达到7万余元。此外,搭建30顶可移动式帐篷还给了村民32万元的补偿费。旦增曲措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照这样发展下去,以后赚的钱肯定少不了。感谢党和政府,现在政策这么好,只要肯干,日子肯定过得比蜜还甜。”
特色乡村文化旅游,为消费者呈上一道独具创意的旅游“大餐”,也为白纳村群众铺就了一条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传承非遗技艺,拓展增收渠道
白纳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叮叮当当的锻铜声,如同一首交响乐,盈漾在白纳村上空。
这是一门穿越千年的民间手工技艺。据载,1885年,昌都著名的锻铜世家寓巴仓家族17岁的传人嘎德,携家带口来到拉萨,在白纳村巴拉厦沟安家落户,接受了为甘丹寺锻制铜佛的任务。从此,古老的锻铜技艺在白纳村逐渐发扬光大,白纳也由此发展成为世界三大手工藏传佛像打造地之一。
走进白纳手工艺术有限公司,十几名锻铜艺人席地而坐,有的敲打铜片,有的正在焊接。几名稚气未脱的年轻学徒挤坐在一起,拿着铸铜工具在铜片上专注地雕琢图案。他们中,年纪最小的只有16岁。院子里,摆放着6尊一米多高的已经锻造成型的铜像。公司董事长、白纳传统手工锻铜技艺的第三代传人、非遗传承人门拉次仁告诉记者,这6尊铜像是浙江温州客商订的,价值110多万元。“如今订单已经订到了2022年。除了西藏本地,还有四川、青海、甘肃、河北、浙江、广东的订单。”门拉次仁说。
白纳传统手工锻铜技艺闻名遐迩,每年都吸引着数以千计的区内外游客前来参观游览。在门拉次仁家的客厅,“工艺精湛,匠心高尚”“巧夺天工,功德无量”“诚实守信,技艺精湛”等区内外客商赠送的牌匾、锦旗挂满了整整一面墙。随着拉萨市全域旅游的发展,白纳锻铜工艺术也被列入旅游项目。去年,达孜区投资为白纳村锻铜手工艺术修建了2000多平方米的生产厂房,购买了机器设备,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生产性保护税收减免政策,布达拉旅游文化公司也为每户金银铜器企业提供了30至100万元的改造升级资金。
“旧西藏,铜匠、铁匠被看作是‘下下等级’人,空有一门手艺,却过着牛马不如的日子。共产党来了,我们这些社会最底层的人成为了受人尊重的‘大国工匠’。”门拉次仁感触地说。1974年,白纳成立了铁木制作合作社,门拉次仁的父亲其美森格被聘为合作社负责人。其美森格还和弟弟哇斯一道,参加了大昭寺、甘丹寺的维修,哇斯还被聘为拉萨古建队的首席工程师。2009年,“门拉”铸铜佛像雕室被列为自治区“民族手工艺示范户”。2010,铜塑技艺被列为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门拉次仁也被授予“民族手工艺传承人”和“工艺美术大师”称号。
吃水不忘挖井人。从叔父哇斯手中接过家业后,门拉次仁决心将锻铜这门祖传的技艺发扬光大,为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做出自己的贡献。他打破父子相传的家规,广招学徒,把祖传的技艺倾囊相授,每月还给他们每人发放最低2000元的工资。门拉次仁介绍,锻铜工艺非常复杂,培养一名合格的工艺师,至少需要15年时间。2012年,他正式成立了西藏白纳手工艺术有限公司。现在,公司已经拥有30余名工艺师,全村非遗传承人也增加到6人。门拉次仁的儿子贡布顿珠,初中毕业后跟着父亲学艺,如今已经是有七、八年锻制和管理经验的“小师傅”了,传统锻铜技艺后继有人。
全区脱贫攻坚战打响后,白纳村把全村十几家锻铜作坊整合成九家规模较大的锻铜企业,作为带领群众脱贫致富的特色优势产业。门拉次仁主动承担起52名贫困群众的脱贫重担。多年来,除了向贫困群众传授技艺外,他还累计为贫困户捐款近40万元。
在门拉次仁等能人的带领下,白纳村人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子越走越宽。
宜农则农宜牧则牧,组有产业户有门路
采访完白纳手工艺术有限公司,“草莓书记”又带着记者来到白纳村“巾帼草莓大棚”。
“草莓书记”名叫巴珠,是自治区第四届劳动模范、白纳村党委第一书记,由于不遗余力地带领群众种植草莓,因此得了个“草莓书记”的雅号。
走进“巾帼草莓大棚”,村民次珍和女儿卓玛正在大棚里采摘草莓,打算趁着新鲜带到县里销售。她家种植的草莓色泽鲜艳、口感好、无公害,在市场上很受欢迎。去年,仅种植草莓一项,次珍一家就增加收入1万多元。
“过去种白菜、青椒、萝卜,收入不怎么高。改种草莓后,收益增加了不少。”次珍捧出一捧“奶油草莓”,热情地请记者品尝,“我种草莓好几年了,刚开始什么都不会。后来巴珠书记联系,大家参加了种植培训班。现在我们一家都掌握了草莓种植技术,家里也脱了贫。”
“‘巾帼草莓大棚’也是白纳的乡村旅游项目,每到周末和节假日,市里、区里来这里采摘草莓的人络绎不绝。大一点的温室大棚一年收入可以达到1万元,小的也有5000元左右。”巴珠接口说。
白纳村的草莓种植,要从2009年说起。当时,还是村党支部书记和村委会主任的巴珠,看中了草莓种植这一“短平快”的富民项目。在上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他争取到30万元国家项目资金。村“两委”又动员10户群众投资3万元,建起了10栋温室大棚,成立了白纳农牧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
“草莓书记”有一个“草莓梦”:把白纳村草莓种植打造成达孜区乃至拉萨市的乡村旅游品牌项目。为此,白纳村先后引进“白兰地”“奶油”“红颜”“纹章”等适应高海拔种植的草莓品种,种植大棚也由原来的10栋发展到80栋,种植面积40亩,年产量4万斤,产值80万元,白纳农牧民草莓种植专业合作社也更名为白纳草莓种植基地,以妇女为主力的“巾帼草莓大棚”应运而生。草莓种植基地在做大集体经济的同时,有效带动了全村42户200余名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发展增收脱贫,年人均增收近4000余元。
“习近平总书记说,扶贫开发、发展经济要把比较优势发挥好,宜农则农、宜林则林、宜牧则牧、宜旅则旅。这让我们白纳村发展的思路更明确、步子迈得更稳更快。白纳村12个村民小组,625户农牧民2600多人。除了少数没有劳动能力的群众,现在可以说是组组有产家家有业。去年,全村75户贫困户333名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说起白纳村发展特色产业带领群众脱贫致富,巴珠掰着手指,给记者算起账来——
全村310户藏鸡养殖户,养殖藏鸡6000多只,每户每年纯收入3000多元;绵羊养殖户30户,养殖绵羊近千只,每户每年纯收入2500元;奶牛养殖户520户,养殖奶牛1500多头,每户每年纯收入1000多元。2016年,村里办起了草莓加工厂,辐射带动全村1340名农牧民实现就业,人均年增收2201元。此外,村里的水磨糌粑坊每年的效益有25万元,两处林卡休闲点年收入15万元,每年为每户群众增加收入500元……
“有了特色产业作支撑,既能帮助群众稳定脱贫,还能防止出现脱贫后的返贫现象。目前,阿古顿巴旅游景点项目已经开始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有效激活各种要素,为群众提供更多就业岗位。”谈到未来,巴珠信心满满。
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白纳人正用勤劳的双手收获他们的梦想。
-
藏绣、歌舞、文化旅游节……7月的青海贵南流光溢彩
5日,贵南县第五届藏绣、歌舞、牦牛文化旅游节在美丽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塔秀草原拉开帷幕。[详细] -
西藏拉萨市推出拉北环线精品旅游线路
近日,拉萨市召开《心旅·拉北环线媒体探访活动》发布会。[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