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翻身农奴阿旺:“幸福生活我还没有过够”

温凯 发布时间:2019-07-26 09:18:00来源: 西藏日报


图为阿旺老人和他的女儿次旺桑姆在即将入住的边境小康村新居前。记者 温凯 摄

  人物背景:

  阿旺,男,1945年出生,普兰县普兰镇赤德村人。民主改革前,阿旺全家12口人均为农奴,居住在贤柏林寺山脚下的窑洞里,过着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生活。直到7岁那年,父母才用捡来的牦牛皮给他制作了第一双鞋,而他的第一条裤子,则是从尼泊尔商人那里讨来的,一穿就是好几年。民主改革后,阿旺分到了田地和牲畜,居住条件也变好了,从此过上了新生活。他先后当过赤德村作业组长、通讯员,直到赤德村村长,2005年退休。70年代,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如今,阿旺过着衣食无忧的幸福生活,即将住进更舒适的边境小康村新居。

  阿旺老人的家,坐落在西藏阿里普兰县普兰镇赤德村最为肥沃广阔的一片青稞田边上。时值盛夏,这里的青稞绿意盎然、长势喜人,其间夹杂着一两块金黄的油菜田,格外迷人。

  今年74岁的他,用自己的一生,见证了这片土地自民主改革以来发生的沧海桑田般的变化。

  “民主改革前,我们全家都是农奴,父母一辈子给三大领主做牛做马,还养育了10个子女,生活特别艰难。”阿旺回忆说。

  那时候,阿旺一家12口人住在贤柏林寺山脚下的窑洞里,两三个人住一个洞,黑黢黢的洞里没有床,就在地上铺点稻草勉强睡觉。父母给领主干的活从种地、磨面到提水样样俱全,却没有一分钱收入,仅能换一些最粗糙的糌粑吃个半饱。

  “最累的活就是提水,要从河边把水提上几百米高的贤柏林寺山顶,供领主们用,一趟要花个把小时,每次下来父母都累得直不起腰,要坐在地上喘半天气。”时至今日,阿旺说起这段往事时,语气中仍然充满着难过。

  由于年纪小,阿旺给领主们支的差还比较轻松,主要是牵牛牵马这些活。有时遇到领主心情好,除了能吃到糌粑之外,还能喝上一杯清茶。对小阿旺来说,这就是最大的赏赐,可以开心一整天。

  直到7岁那年,阿旺的父母才用捡来的牦牛皮子给他制作了第一双鞋,而他的第一条裤子,则是从尼泊尔商人那里讨来的,一穿就是好几年。

  盼啊盼,阿旺一家终于盼来了民主改革,从此强加在他们头上的层层枷锁被打破,农奴翻身做了主人。

  “民主改革后,我分到了3亩地,和两个兄弟一起分到了一头牛。”阿旺笑着说,“分到地的那天,我绕着自己的地走了好几圈,一直在想以后要种好多好多青稞,再也不会饿肚子了。”

  当时,国家还给阿旺一家人在窑洞外建起了围墙和基本的生活设施,让一直住在窑洞的他们终于体会到了家的感觉。

  此后,阿旺在这片土地上辛勤耕耘、成家立业,养育了5个子女。他自己也先后当上了村作业组长、通讯员、赤德村村长,直到2005年退休。70年代,他还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而他的9个兄弟,除了一个和他一样留在老家外,其余全部借着民主改革的春风,走出普兰,当上了公务员,走向广阔的世界。

  时光荏苒,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阿旺如今和女儿次旺桑姆一家生活在一起,每年光是领取的各种国家政策性补助就有1万多元,衣食无忧、安享晚年。借着普兰县边境小康村建设的契机,家里盖起了2层带暖廊的新居,今年就能入住。

  如今,腿脚略有不便的他最大的爱好,就是看着工人们来家里,一砖一瓦地把房子盖成自己心目中想要的样子。

  “我的家就和普兰县一样,每天都在发生新的变化,比如我们赤德村,就从过去的9户发展到了今天的50多户。”历经岁月沧桑,阿旺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最大的心愿就是多活几年,多在新房子里住几年,这样的幸福生活我还没有过够!”

  “爸爸您会活到100岁的!”女儿次旺桑姆在旁边笑着说。一阵带着青稞香气的风吹来,拂在每个人的心头,暖暖的、甜甜的。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