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尼木县非遗扶贫工坊列入全国首批就业工坊示范点
公共文化服务不仅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满足人民群众美好文化生活需要的重大民生工程。2020年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全面小康的收官之年、关键之年,今年自治区文化厅将进一步完善基层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补齐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短板,推动文化惠民工程整合创新,增强群众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文化助力精准扶贫 大力带动群众就业
去年,自治区文化厅在公共文化建设方面取得了制度性突破。出台了《关于加强县(区)艺术团建设管理的意见》及实施细则,印发了《关于全区组建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的意见》,完成了5338个行政村(居)文艺演出队的组建,完成率达97%。
同时,自治区文化厅在文化助力精准扶贫方面的作用日益彰显,尼木县非遗扶贫工坊列入全国首批“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示范点。去年,全区文化系统带动农牧民转移就业近2.5万人次。
推动非遗数字化 让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
一支支文艺队伍,让贫困群众发展才艺、心有寄托。建立健全村级文艺演出队伍,是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文化生活需求。今年,自治区文化厅将把行政村文艺演出队这支队伍建好用好。市县文化行政部门要加强对本县所辖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建设情况的督促指导。自治区、市(地)文化单位要实时关注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组建情况,重点做好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文化产品供给保障。
今年,自治区文化厅十分注重从文化层面解决贫困民众思想观念的问题,坚持“富口袋”与“富脑袋”并重,自治区层面将通过实施“美丽西藏·可爱家乡”优秀文化产品乡村供给工程,大力宣传好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好党的惠民政策,宣传好法律、科技、教育、卫生、环保、崇尚科学文明生活等知识,引导广大农牧民群众践行“四讲四爱”,感恩奋进、追求美好健康文明生活。
同时,自治区文化厅还将适时组织“藏戏演出季”“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等系列非遗展示展览活动,推动非遗数字化、网络化、大众化,让优秀文化遗产“活起来”“火下去”。举办好全区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经验交流培训会,以点带面向全区推广尼木“非遗+扶贫”工作经验。
实践“非遗+扶贫”工作 非遗扶贫就业工坊优势明显
近年来,全国各省(区、市)大力探索和实践“非遗+扶贫”工作,取得了很多典型经验和显著成效。2018年7月,国家文化和旅游部就推进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工作进行了安排部署,并全面启动了“非遗+扶贫”工坊设立工作。去年,全区共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17家,涉及藏纸、藏香、雕版印刷等传统工艺类项目26种。尼木县作为“非遗+扶贫”试点县,设立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全国非遗助力精准扶贫的成功案例。
记者了解到,这10家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各具特色、优势明显,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建档立卡贫困户增收致富和巩固尼木县脱贫成果,为更好地推动尼木县“非遗+扶贫”工作发挥了重要作用。目前,10个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共为111户建档立卡贫困户传授技艺,提供就业岗位,受益群众556人。
近年来,尼木县依托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因地制宜,因人施策,摸着石头过河,积极探索“非遗+扶贫”新措施,切实将“软实力”变为“硬支撑”。目前,尼木县有25名非遗传承人,其中国家级传承人3名,区级传承人4名,市级传承人9名,县级传承人9名;非遗相关合作社(含企业)88个,为1765人提供就业岗位;尼木县吞巴镇有水磨273座,从事藏香制作271户,提供就业岗位525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自治区群众艺术馆暑期常态培训班开班
5月16日,自治区群众艺术馆(区非遗保护中心)暑期常态班正式开班,此次恢复开班的课程有二胡成人班、藏戏唱腔班、二胡少儿班、藏戏身段班、小提琴少儿班等,培训时间均为每周星期六、星期天。[详细] -
“80后”非遗传承人:把藏服做成时尚界的宠儿
”4月15日,周永拉毛在玉树市结古商贸城的店铺里整理藏服。”4月15日,周永拉毛在玉树市结古商贸城的店铺里查看布料。4月15日,周永拉毛(右)在玉树市结古商贸城的店铺里为顾客推介布料。[详细] -
芒康盐田:五色斑斓的非遗传承
位于芒康县纳西民族乡的千年盐田,至今已有1300多年历史,是世界上完整保存的最原始的人工晒盐方式。[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