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十三五”以来西藏文化工作发展综述:文化惠民更精彩

郑璐 袁海霞 发布时间:2020-10-28 13:05:00来源: 西藏日报

  “十三五”以来,西藏文化部门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让中华文化始终是西藏各民族的情感依托、心灵归宿和精神家园,西藏各民族文化是中华文化不可分割一部分的思想深深扎根在群众心中。

  艺术作品精品迭出

  2019年,经典话剧《不准出生的人》在拉萨、那曲、日喀则、山南、林芝、昌都、西藏大学、西藏民族大学等地进行巡演,历时两个多月,吸引线上线下观众30余万人。该剧复排导演穷达说:“这部话剧像是一个时空隧道,带着大家重回过去,真正做到身临其境。经历旧西藏的苦,更懂新西藏的甜,回望历史才能更珍惜现在”。

  《不准出生的人》只是西藏文化工作发展的一个缩影。

  “十三五”以来,西藏文化部门聚焦服务全区中心工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文艺在营造浓厚社会氛围上的重要作用,掀起以重大爱国主义题材、革命历史题材、现实题材、“中国梦”等为主题的创作热潮,累计创作剧(节)目4000余部。主题歌舞晚会《共产党来了苦变甜》是近年来西藏文艺创作中的精品力作;民族团结主题话剧《共同家园》引起观众强烈的情感共鸣;改革开放40周年献礼话剧《八廓街北院》以小见大、反映历史巨变,并被列入“全国舞台艺术十大精品工程”创作扶持剧目;脱贫攻坚题材藏戏《藏香情》唱响同奔小康路的主旋律;藏戏《六弦情缘》荣获第五届全国少数民族文艺会演“戏剧类剧目金奖”……五年来,西藏文化艺术事业迈入繁荣发展的历史新阶段。

  传统文化放出新彩

  五年来,西藏文化部门坚持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不断赋予传统文化新的时代内涵,推动非遗、文物、古籍等优秀传统文化活态传承发展。截至2019年底,西藏有联合国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3项;国家级、自治区级、市级、县级代表性项目分别为89项、460项、487项和1364项,代表性传承人分别为96人、522人、254人、425人。出台《西藏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认定与管理办法(试行)》,国家级、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补助经费分别达到2万元、1万元。

  2019年西藏新增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5处,全区现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70处。目前,西藏博物馆改扩建工程和新馆展陈工作正在有序推进。全区古籍普查任务顺利完成,布达拉宫古籍、贝叶经保护工作得到空前加强,各类古籍登记、修复、研究等工作成果丰硕。今年,首批“云共享”珍贵古籍文献正式上线,标志着西藏迈入古籍文献“云阅读”时代。

  公共文化共建共享

  五年来,全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趋完善,西藏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日益增强。

  截至2019年底,“十三五”期间中央支持政策和重大项目全部落地,一大批文化基础设施相继建成。全区共有7058个公共文化设施,基本建成区市县乡四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实现各市地有图书馆、群艺馆、博物馆,县县有综合文化活动中心,乡乡有综合文化活动站,53%的县民间艺术团有排练场所。年均开展各类惠民演出8000余场,累计覆盖群众约1500万人次,推动落实剧(节)目大众化,广大群众文化饥渴问题得到缓解。

  稳步实施“美丽西藏 可爱家乡”优秀文艺作品乡村供给工程,文化供给侧改革精准有力。县(区)艺术团建设管理全面加强,5492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组建工作已全部完成。大力发展公共数字文化,地方特色资源和红色文化数字资源达50余部9.33TB,外购资源2950余部20TB,少数民族语言译制数字资源达4169小时。手机可访问资源期刊3600余种,图书30余万册,语音听书资源1000余小时。推送公共数字资源4.6TB(音视频超过4000小时),资源年访问量超200万人次。制约县区乡村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问题得到破解,广大基层群众在共建共享中追求新生活、树立新风尚的氛围日益浓厚。

  文化产业蒸蒸日上

  五年来,西藏红色遗迹、特色文化等文化资源得到有效保护与利用,文化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作用日益凸显。维护修复江孜宗山抗英遗址、阿里“英雄先遣连”旧址等,红色旅游成为西藏旅游新亮点。西藏军区军史馆、谭冠三纪念馆、克松村第一党支部旧址等革命文物已成为当地进行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场所。截至2019年年底,西藏有国家、自治区、市地、区县四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234家,产值达53亿元,年均增长15%。

  五年来,西藏坚持“扶志”“扶智”并举,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既富“脑袋”又富“口袋”的“摇钱树”,文化助力精准脱贫力度不断加大。据统计,全区歌舞娱乐演艺场所农牧民转移就业人数达1.58万人。全区7000余家文化企业解决就业岗位6万余个,其中“十三五”期间解决就业岗位1.1万余个,仅大型实景剧《文成公主》演出累计完成1200场,接待游客近300万人次,为易地扶贫搬迁困难群众提供就业岗位200余个,人均年收入突破2万元。

  截至2020年7月,全区共设立97家工坊,带动建档立卡贫困户约1460人就业,从事唐卡绘画、藏香制作、木雕、编织等工作,非遗技艺直接带动1066人脱贫,人均月收入达3150元,逐步从实现代表性传承人致富向传承人群增收致富的飞跃。其中,尼木县的“非遗+扶贫”工坊已成为全国典型案例。还创作《脱帽》《回乡创业》《扶贫搬迁之路》等一大批优秀文艺节目,起到鼓舞人心、带动基层群众增收致富的积极作用。

  回首“十三五”,西藏文化工作取得显著成绩。未来五年,西藏将继续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重点夯实基层文化阵地,努力为推进新时代西藏长治久安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智力支撑、强大精神动力和良好文化条件。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