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青藏高原“博士村”:耕读传家久 诗书继世长
图为徐进科正在讲述个人的教学生涯。 祁增蓓 摄
冬日里,清晨的阳光透过窗户撒进屋内,在一圈圈的光晕下,一位头发花白的老人正在全神贯注地看书,安静的只剩下老人翻书时纸张摩擦产生的“哗哗”声。
老人名叫徐进科,他所生活的村子叫徐家台村,位于青海省海东市乐都区瞿昙镇,自1958年起,徐进科在该村当了32年的民办老师,村里的孩子几乎都是他的学生。如今的徐家台村只有210户人家,却培养出了264名大学生,在这些学子中,有24名研究生、11个博士,因此该村也被誉为“博士村”。
图为徐家台村村党员活动中心走廊的“证书墙”一角。 祁增蓓 摄
记者发现,“博士村”许多村民家门口的匾额上,写着“耕读传家”。徐进科说,他们的世世代代以务农为生,父辈基本上都是“文盲”,因不识字吃过很多亏才开始慢慢重视教育。
“(上世纪)30年代,我父亲曾把家中的地契拿来糊窗户了,被‘有心人’看到后,拿一张废纸换走了,吃了好大的亏,父亲日日后悔,直至去世前都在拿此事劝我要多读书。”徐进科便暗自使劲,在学有所成时,回到村里成为了一名老师。
时过境迁,上世纪50年代末,农村日子过得依然不轻松,有少数家长固执的认为挣钱比读书更能让家里过的好,再加上当时“重男轻女”思想的影响,村里女孩子频频辍学,徐进科记得最清楚的是名叫徐克英和徐金花的2个学生。“她们的父母认为家里农活多,女孩迟早要成为别家的人,没有必要让她们念书。”
徐进科便日日去家访,弄得家长看见他就躲。徐进科告诉记者:“我不是没有准备就瞎去,我去给家长讲自古以来杰出女性的故事,有故事性,他们还能听下去。”不久之后,‘唐僧式’唠叨起了作用,家长同意让孩子回去念书。
图为村民徐世斌家中的“奖状墙”。 祁增蓓 摄
后来,这两个女孩一个成为了人民教师,一个成为了白衣天使。她们的家长也很感激徐进科,女孩们每年都会来看望他。徐进科直言:“我最开心的就是我的学生来看我。”
2018年,徐家台村党支部为褒奖学子和激励后人,把264名学子的毕业证书挂在村党员活动中心走廊,制成了远近闻名的“证书墙”,记录了村子走出去的众多学子。
“这几张北大、中国社科院、天津大学的毕业证书,是来自我们村有名的‘三博之家’,徐世梁、徐世晓、徐世栋三兄弟都是博士。他们的父亲是我的五叔,五叔重视孩子的教育,家里的孩子都考出了大山。”徐家台村党支部书记徐世林说。
徐世林认为,他们村之所以出这么多大学生、研究生、博士,是因为村里的父母观念一直在进步,而子女一向都是不比吃穿比学习的,每年多则十几人、少则七八人考上国内重点大学。
村民徐世斌家中的墙上贴满了女儿们的奖状,说起两个孩子,徐世斌满脸自豪,“两个孩子的成绩都很好,大女儿每次都是班级前5名,二女儿每次都是班级第1名,她们一定能考上大学。”
徐世斌大女儿叫徐玉洁的理想是考上武汉大学,她告诉记者:“只要觉得学习苦和累时,会不由自主地想到村里出的博士生和研究生,从而增添了学习的动力。”
为激励村里的孩子发奋读书,村里走出去的学子每年过年都会给孩子们发“学习包”,里面都是文具、书籍等东西。徐世林说:“下一步我们村将成立一个‘博爱协会’,用于走出去的学子回报家乡。”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放映员才杰:“让农牧民群众一同感受文化繁荣”
冬日的聂荣,大雪纷飞、寒风凛冽。61岁的才杰忙着整理那些早已发黄的电影胶片和一部陈旧的电影放映机,“这是最早的手摇式放映机,算是‘老古董’了。”[详细] -
书法作品进茶馆 茶馆飘“书香”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讴歌新时代、唱响主旋律,凝聚精气神、展现真善美,近日,墨竹工卡县委宣传部开展了书法作品进茶馆活动。[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