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卫星见证,70年的“高原巨变”

发布时间:2021-05-24 09:15:00来源: 新华社

  1951年5月23日,《中央人民政府和西藏地方政府关于和平解放西藏办法的协议》在北京签订,宣告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这片高天厚土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思客通过卫星视角,选取城市发展、交通建设、生态保护等几个领域,展现这片土地上的变迁与变化。


卫星鸟瞰拉萨市。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城市巨变:宜居、宜业、宜游

  由于地理、自然、历史的原因,西藏发展落后于全国其他省区,是全国唯一的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

  根据西藏的特点和需要,中央在财政、金融、税收和物资、技术、人才等方面持续给予西藏各方面特殊的扶持,努力帮助西藏加快发展,提高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


拉萨市1984-2020年巨变。

  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加大了全国支援西藏脱贫攻坚的力度,2019年底,西藏宣布实现了62.8万贫困人口脱贫,取得了消除绝对贫困的胜利。

  随着西藏人居环境的不断提高,高原隐藏的美丽不再孤芳自赏,一大批生态宜居、宜业宜游的美丽乡村成为新晋网红打卡地,吸引着全国各地的游客。

  拉萨市八廓街区域,距今已经有1300年的历史,较完整地保存了古城的传统面貌。新华社记者 普布扎西摄

  路网穿行:打通“高原孤岛”

  和平解放之前,西藏没有一公里现代意义的公路。“乱石纵横、人马路绝、艰险万状、不可名态”是过去西藏交通的真实写照。人背畜驮的原始交通运输方式,严重制约了西藏经济社会的发展。


进出墨脱的两条通道,修通公路前,沿途需4-5天。卫星数据来源:SENTINEL-2

  从1951年数十万筑路大军以青春、热血乃至生命在世界屋脊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奇迹,到2013年“莲花秘境”墨脱告别“高原孤岛”之路;从青藏铁路建设破解三大世界性难题到加快推进“世纪工程”川藏铁路建设……西藏交通70年蝶变,背后有着一代代人的艰辛付出。

  如今,一个个穿越高山沟壑的高海拔公路隧道,一座座横跨大江大河的高架桥,宛如气势恢弘的“长虹”;一条条宽阔平坦的柏油路,犹如飘飞的“哈达”,在高原大地舒展开来,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川藏线“怒江72拐”。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除了陆路交通,几条航线的开通,也让西藏各族人民实现了航空梦。

  50多年来,从“雪域江南”林芝到“世界屋脊的屋脊”阿里,从“藏东明珠”昌都到“高原粮仓”日喀则,5座高高原机场架起了连接世界的“空中金桥”,航空已成为西藏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

  位于西藏阿里的阿里昆莎机场。2010年7月1日,阿里昆莎机场正式通航,从此天堑变坦途。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生态保持:青山常在、绿水长流

  作为青藏高原的主体,西藏境内江河纵横、湖泊密布,被誉为“亚洲水塔”,是我国以及南亚、东南亚地区的“江河源”。

  位于雅鲁藏布江中游的西藏日喀则市南木林生态示范区,曾经是一片戈壁荒滩,土地沙化严重,村民吃够了环境恶化的苦,喝茶都得先涮掉杯子里的灰尘。

  2014年至2017年,国家投资1.5亿元,在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内植树造林3万余亩,2018年至今又种植了1万亩的生态林。这条长达50多公里的“生态绿洲”,成为雅鲁藏布江沿岸的一道靓丽风景线。


南木林生态示范区。卫星影像来源:天地图

  西藏高原各类生态系统结构整体稳定,生态质量稳定向好,主要城镇环境空气优良率保持在95%以上,雅鲁藏布江等主要江河湖泊水质保持在Ⅰ类和Ⅱ类水质标准。今天的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仍然是世界上环境质量最好的地区之一。

  七秩时光,西藏各族人民筚路蓝缕,在世界屋脊上开拓着现代文明的奇迹,书写着砥砺奋进的壮美史诗,卫星视角见证了这片高天厚土创造的“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人间奇迹。

  策划:刘娟

  监制:李晓云

  编辑:郭建伟 马宇聪

  制图:祁丽君

  校对:孙惠

  卫星数据来源:

  天地图

  SENTINEL-2

  新华社卫星新闻实验室

  新华网思客

  新华网5G富媒体实验室

  联合出品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