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

发布时间:2021-07-26 13:37:00来源: 西藏日报


题图:林芝市工布公园全景。 记者 常川 旦增西旦 摄

  “每年10月,看到成群结队的黑颈鹤飞来林周过冬,我就特别开心!”58岁的丹增是拉萨市林周县黑颈鹤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一名野生动物巡护员。

  每年冬天,大量候鸟陆续飞抵林周,万鸟齐飞的壮观场面成为林周县最靓丽的风景线。

  数据显示:2020年西藏森林覆盖率达到12.31%,天然草原综合植被覆盖度提高到47%,湿地面积达到652.9万公顷。随着野生动物及其栖息地保护的不断加强,黑颈鹤由不到3000只上升到8000多只,藏羚羊30多万只。在第二次陆生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中发现,白颊猕猴等新物种5个,东歌林莺等中国新纪录物种5个。

  如今的西藏,冰川草地溪流纯净如初,飞禽走兽游鱼欢快怡然,是世界上生态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习近平总书记的谆谆教诲和亲切嘱托,雪域高原儿女始终铭记在心间、落实于行动。

  “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

  习近平总书记高瞻远瞩、深谋远虑,为西藏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指明方向

  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指出:“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瞻远瞩、战略谋划,着力绿色发展理念,大力建设生态文明,引领中华民族在伟大复兴的征途上奋勇前行。

  青藏高原是世界屋脊、亚洲水塔,是地球第三极,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战略资源储备基地,是中华民族特色文化的重要保护地。

  对于青藏高原的生态,习近平总书记始终牵挂在心。

  “西藏的环境很脆弱,在发展经济时要注重生态保护,不要捡了芝麻丢了西瓜。”2015年1月,在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在与时任西藏自治区双湖县县委书记南培交流时,对西藏的生态环境保护提出要求。

  厚爱如山,深情似海。

  青藏高原生态研究保护一直牵动着总书记的心。

  2017年8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在拉萨启动时,习近平总书记致信祝贺,希望科考研究着力解决青藏高原资源环境承载力、灾害风险、绿色发展途径等方面的问题,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

  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入推进青藏高原科学考察工作,揭示环境变化机理,准确把握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青藏高原的影响,研究提出保护、修复、治理的系统方案和工程举措。

  习近平总书记的铿锵话语,时时刻刻在西藏各族人民心中回荡。

  “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将推动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加快建设生态安全屏障,填补高原科学研究空白,加大科技成果转化应用力度,让科考工作成为西藏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的结合点,成为永续发展的支撑点,为长足发展和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科技基础、注入强大创新动力。”自治区科技厅党组书记王平在接受采访时对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重大意义作了这样的回答。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和殷切希望,既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青藏高原科技创新发展的行动指南,也是西藏人民福祉所在。

  “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

  西藏各族干部群众牢记嘱托,奋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

  关怀暖人心,嘱托催奋进。

  2021年1月24日,《西藏自治区国家生态文明高地建设条例》在西藏自治区第十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审议通过,自2021年5月1日起施行。这是首部关于西藏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性法规。

  《条例》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把党的十八大以来特别是自治区第九次党代会以来,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取得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制度成果上升为地方性法规,固定下来、长期坚持。《条例》自始至终把坚持生态保护第一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要求,紧密结合西藏实际需要,充分体现西藏特色。

  正如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所说:“对西藏而言,落实总书记的指示,就要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确保西藏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

  党的十八大以来,自治区党委、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以保持生态环境质量优良为核心,以构筑国家重要生态安全屏障和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为抓手,把生态文明建设作为政治责任,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全面开展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从出台党政领导干部生态环境损害责任追究实施细则,到建立生态文明建设目标评价考核办法;

  ——从建设生态环境监测网络,到加强环境监管执法;

  ——从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到健全生态保护补偿机制;

  ……

  截至目前,西藏先后出台60多部地方性法规和政策规章,严禁钢铁、冶炼、化工、造纸等环境污染风险大的项目进入西藏,严格落实环境保护“一票否决”制度,对全区74个县(区)政府开展环境保护考核。

  数据显示,“十三五”以来,西藏全面划定生态保护红线、环境质量底线、资源利用上线,生态红线面积53.9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45%;全面推行河湖长制、排污许可制和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落实各类生态补偿资金296.3亿元,更多群众吃上了“生态饭”……

  “如今政府组织种草,在家周围种树,一改往日风沙四起的景象,家乡真是越来越美丽了。”来自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的群众曲珍一边说着,一边手指向远处的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只见身披新绿的树苗、含苞待放的花卉正昂扬地生长在一块块草方格中,生机勃勃。

  高原江山丽,风雨花草香。夏日的雪域高原,天高云淡,湖阔波幽,群山如黛,从藏北草原到雅砻河岸,从鲁朗林海到玛旁雍错,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纷至沓来,尽情领略高天厚土、天蓝、水清、地绿的好风光。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在习近平总书记的亲切关怀下,西藏各族儿女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

  2018年6月18日,经过两天的驰骋,11辆大巴和31辆大货车缓缓驶入西藏拉萨市堆龙德庆区古荣镇嘎冲村,标志着西藏首个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正式实施。首批搬迁群众来自那曲市尼玛县荣玛乡,这里平均海拔5000米以上,是不适宜人类居住的“生命禁区”。

  “森布日的冬天就是双湖的夏天。”76岁的多吉卓玛老家在双湖县嘎措乡,2019年底搬到山南市贡嘎县森布日村。她说,与老家相比,这里海拔低了1400多米,“天气暖和了,呼吸舒畅了,睡得舒服了,生活也方便了。”

  双湖被称作“人类生理极限的试验场”,极高海拔对群众生命健康的伤害显而易见。恶劣的自然环境,导致当地风湿病、心脏病等高原病地方病多发,不少群众因病致贫。

  “如此规模的跨区域搬迁,目的就是让极高海拔地区群众享受更好的生命健康保障水平和公共服务水平,同时减少人类活动,把大自然还给野生动物,保护高原生态环境。”自治区林业和草原局自然保护地管理处处长扎西多吉说。

  西藏极高海拔生态搬迁项目全部结束后,自治区将退出近35万平方公里土地,其中保护区28万平方公里。

  “如今,我们的班公湖是越来越美了,既有了绿水青山,还有了金山银山。”索南达瓦是班公湖湿地管护员中的一员。依托悠久的文化底蕴、风土人情以及独特的旅游资源,日土县打造了一条以班公湖景区为核心的生态旅游精品线。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良好的生态环境极大地促进了西藏生态旅游业的发展,一大批农牧民吃上“生态旅游饭”。“十三五”以来,西藏农牧民参与乡村旅游就业8.6万人,年人均增收4300元。

  如今,行走在辽阔的雪域,湖泊澄净、森林茂密、雪山巍峨、牧场广阔,美丽西藏的新画卷正徐徐展开。

  “为守护好世界上最后一方净土、建设美丽的青藏高原作出新贡献,让青藏高原各族群众生活更加幸福安康。”雪域高原各族儿女将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深深铭刻在心中,以贺信精神为指导,守护好高原的生灵草木、万水千山,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为建设团结富裕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新西藏努力奋斗!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百年正风华 奋进新时代

    区党委宣传部机关全体干部职工和所属企事业单位县处级干部集中在综合会议室收看了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大会盛况,并畅谈感想体会。[详细]
  • 习近平在西藏林芝考察调研

    22日上午,习近平来到林芝火车站,了解川藏铁路总体规划及拉萨至林芝段建设运营等情况,随后乘火车前往拉萨市,实地察看拉林铁路沿线建设情况,深入研究有关问题。[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