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资讯

文化阳光遍洒城乡温暖群众

发布时间:2022-05-11 09:24:00来源: 西藏日报

  绿色打底,山河作画,文化铸魂。在珠峰之麓、雅江之畔的日喀则市,文化塑造了一座城市的灵魂,更为城市未来的发展注入了深厚、持久、强韧的文化自信、和谐氛围与高质量发展劲头。

  近年来,日喀则市以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为契机,无论是组织领导、体系健全、设施建设,还是观念更新、思维转换、氛围营造,乃至以文化人、以文兴业、文旅融合,皆发生着可喜变化。一座座文化“广厦”拔地而起,一个个农家书屋书香四溢,一场场文化活动送到群众家门口……一件件文化惠民实事,交织成一张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网,公共文化的阳光遍洒城乡,融入和温暖普通群众的生活。

  2018年4月,日喀则市成功获得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城市资格。

  2018年以来,在日喀则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自治区文化厅精心指导下,按照《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标准(西部)》《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日喀则市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规划(2018-2020年)〉的通知》要求,全力开展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

  2021年6月日喀则市顺利通过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终极验收。

  “为民+惠民”——

  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软实力需要硬支撑。公共文化建设需要实实在在的组织领导,需要实实在在的精心筹划,需要实实在在的资金投入。

  在体制机制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高效化。日喀则市委、市政府把示范区创建工作作为稳定发展生态强边的战略性工程,作为增强文化自信、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求、提升广大群众精神文化素养的重要抓手,纳入全市总体发展规划和年度考核,明确提出“全力创建第四批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成立了以市委、市政府负责同志任组长的创建工作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市文化局。研究制定了《日喀则市人民政府关于建设文化旅游强市的指导意见》等13项政策性文件。形成了“党委政府统一领导、行政主管部门组织实施、有关部门密切配合”的工作格局。

  在资金投入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多元化。三年来,共争取落实中央和地方财政以及援藏资金3.9亿余元,用于文化事业建设。按照自治区部署,日喀则市投入资金8300余万元,完成全市1666支行政村文艺演出队全覆盖的组建工作,农牧民演员人数超过3万人。每个行政村文艺演出队按照每年5万元的标准进行补助。

  “硬件+软件”——

  夯实公共文化阵地建设

  如今,日喀则市民群众可以免费在村、社区文化活动室读书、看报、免费借阅图书,在文化广场健身、跳舞,也可以去乡镇文化站、县(区)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市群艺馆,按照自己的喜好,参加舞蹈、乐器、书法等培训班,观看文艺演出,观赏电影。

  在设施建设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标准化。日喀则市坚持把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加快构建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基础的工作,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随着覆盖全市、惠及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网络基本建成,群众真正得到了摸得到、看得见的实惠,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不断提升。

  日喀则市图书馆、市群众艺术馆、珠峰剧院、非遗展示展销中心等项目建成使用,日喀则剧院、上海体育场、博物馆、珠峰电影院运行良好,基本实现“三馆三院一场一中心”目标。人均占有公共图书馆藏书、人均年增新书分别达到0.61册、0.06册。市图书馆数字资源达5TB。

  18县(区)按照“五室三厅一房”标准(即图书阅览室、电子阅览室、培训教室、排练室、娱乐活动室、多媒体演示厅、展厅、多功能厅、健身房)建设了综合文化活动中心,并分别为18县(区)配备一辆流动舞台车。

  204个乡镇(街道)按照“四室一厅”标准(即图书阅览室、培训教室、娱乐活动室、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室、多功能厅)综合文化站全覆盖,1673个行政村(社区)文化室和农家书屋覆盖率达100%。按照“七个一”标准(即一个文体活动广场、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乡村小舞台、一个宣传栏、一套文化器材、一套广播器材、一套体育设施器材)建设配备242个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示范工程。

  在队伍建设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规范化。打造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人才队伍是关键,日喀则市坚持“走出去”“引进来”相结合,以“春雨工程”为平台,发挥援藏省市文化资源优势,邀请区内外专家学者到日喀则市培训授课,同时选派基层文化骨干赴自治区和对口援藏省市进行跟班学习,累计培训人员达1000余人次。

  同时,全面开展县乡公共文化服务机构人员返岗就位,大力推进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建设,有力保障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人员专职专干。鼓励乡土文化能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等1056人加入文化志愿者队伍。

  “线下+线上”——

  提升公共文化供给效能

  体系健全了,设施完善了,但最为核心的,还在于群众的参与,在于培养群众的文化自觉。

  在服务效能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普惠化。日喀则市坚持“建管用”并重,面向基层、面向群众,组织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2021年,全市行政村文艺演出队累计演出13328场次,农牧民观众超过160万人次。

  依托珠峰文化旅游节平台,举办农牧民运动会、珠峰谐韵舞蹈大赛、广场舞大赛等活动,各县(区)积极打造江孜达玛节、萨迦八思巴文化节、拉孜堆谐文化节等特色群众文化活动。成功举办改革开放40周年·第三届“江孜·浦东·莎车”三地美术、书法、摄影文化艺术交流展,市民族艺术团赴蒙古国乌兰巴托市执行部省合作计划,《拉孜堆谐》“飞弦踏春”亮相亚洲文化嘉年华,《定日洛谐》《萨嘎甲谐》走上中央电视台“倾国倾城”和“舞蹈世界”栏目,《协格尔甲谐》受邀参加中央电视台“我要上春晚”栏目,迥巴藏戏《顿月顿珠》亮相乌镇戏剧节,大型歌舞《吉祥日喀则》《江孜印迹》赴山东、上海巡演,吉林省文化志愿者“吉林书画展”西藏行活动赴日喀则市举行培训展览,中国文联“深入生活、扎根人民”音乐舞蹈艺术家赴日喀则市开展文艺巡演,公安部“公安文化基层行”文艺小分队赴日喀则市慰问演出等。

  在科技融合上下功夫,促进示范区创建工作数字化。日喀则市构建了公共文化数字化服务新格局,让群众在“指尖”“云上”就能轻松享受到直观、丰富、高效、便捷的公共文化数字服务。大力推进数字文化建设,促进文化信息资源互联互通、资源共享。在桑珠孜区开展公共图书馆互联互通试点。市图书馆引进图书智能管理、电子阅读系统。市群众艺术馆建成数字文化馆并投入使用。为80个贫困地区文化室购置配送音响、话筒、功放机等设备,提档升级36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80个村级数字文化驿站。基层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项目、“日喀则文化云”公共数字文化服务推广平台和图文博三馆数字资源库正在建设。深入推进广播电视“西新”工程和“户户通”“村村通”工程、农牧区数字电影放映工程,广播、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分别为98.44%和98%。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