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
据报道,截至目前,西藏已有2800余项非遗项目,平均每年文化惠民演出达4万场次,10万文艺大军遍布城乡牧区、基层一线,西藏成为国内乃至世界范围文化传承体系最健全、文化保存门类最丰富、文艺发展最繁荣的地区之一。
非遗既是宝贵的精神财富,也是稀缺的文化资源。西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从民间文学到民族舞蹈,从传统服饰到艺术创作,从医药产业到手工技艺,形态多样、各具魅力的文化浸润于雪域高原的山山水水,贯穿于各族人民衣、食、住、行、生产生活及娱乐活动的方方面面,在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宝库中绽放着绚丽光芒。长期以来,西藏始终坚持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方针,以建设重要的中华民族特色文化保护地为目标,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2800余项项目、1600余个代表性传承人、120余座工坊……靓丽的“成绩单”体现出新时代西藏非遗活力迸发、与时俱进的喜人景象,也提出了进一步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继承与发展、保护与利用的关系,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的现实课题。
毋庸置疑,非遗蕴含着独特的文化内涵和精神价值,具有独具一格的迷人魅力。然而,任何文化只有“近人”才能“迷人”,只有更紧密地连接现代生活,连接人民群众,才能绽放更大的光彩。因此,让非遗在新时代绽放新光彩,关键在于最大可能提升非遗的“熟化”和“活化”程度。“熟化”促使非遗被更多人熟知、熟悉,通过大力地宣传推广使得非遗不仅成为记忆符号,也能成为生活符号,从而避免这些宝贵的遗产被湮没于无闻甚至是悄然消失。这就要求充分利用新兴媒体、短视频等平台,摆脱地域、时间的桎梏,通过数字化建设让非遗“活”起来,通过拓展传播渠道让非遗“动”起来,以喜闻乐见的方式让“久居深闺”的非遗被更多人看见、了解、喜爱,最大限度地激发内在活力、挖掘外在潜力,焕发持久的生命力。
增进非遗“活化”则要尽可能挖掘非遗自身价值并充分运用,使其不仅活在当下,更传之后世。非遗的核心是活力,只有促进人民“共赏”,才能保障人民“共享”。当前,电商平台引入非遗项目及其传承人,通过平台销售、直播带货等新模式、新业态,显著扩大了非遗项目在社会和市场上的传播力、影响力、渗透力,不仅实现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更拓展了非遗保护传承的空间生态。每个非遗项目都是一种独特的文化资源,蕴含着广阔的市场空间,让人民共享精神财富的同时,共享非遗带来的物质成果,正是对非遗项目最好的保护。增进非遗“活化”,就要进一步推动“非遗+旅游”“非遗+文创”“非遗+产业”等业态发展,让非遗成为现代生活的一部分,成为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一部分,成为人民精神财富、物质财富的一部分,做到与时代发展同向共进,与人民生活同频共振。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老手艺焕发新活力——走近康诺玛尼石雕刻技艺
去年10月20日,在以“新征程的中国:幸福新西藏 发展新画卷”为主题的“外交部西藏全球推介活动”上,巧夺天工的康诺玛尼石雕刻作品在非遗展厅展览展示中大放异彩。 [详细] -
让文化瑰宝代代相传——走进拉萨“卓番林”藏族手工艺品牌店
拉萨东郊古建队大院坐落在距离拉萨大清真寺不远处的一条小巷里,走进大院,传来“乒乒乓乓”的声音,六七个手工艺人分别拿着不同的铜板敲敲打打,在不算厚的板子上敲出花纹。[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