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峰茶谷阳光灿
难得的小长假,阳光正好,微风不燥,正是出游好时机。
我却在家坐等“阳光达人”。
阳光达人吴先生,于傍晚抵达城边湖畔一农家乐。
浓眉大眼,天庭饱满,两眼深邃有光的吴先生举手投足间洋溢着的都是豪放和大气。
“相见恨晚啊!”
“只要相见了,就不会晚!”吴先生呵呵一笑。
这声音有些熟悉,仿佛阳光明晃晃地从记忆甬道照来。
我邀约吴先生第二天去体验云峰茶谷。
“我预订了重庆江北机场明天下午2:30的返程机票,只有明天上午抓紧时间嘛!”吴先生满脸愉悦。
第二天一大早,我们一同向云峰茶谷进发。途中得知吴先生将机票改签到了下午4:55。
温暖的阳光洒在田野上,生机盎然。山乡公路上,草木混杂的气息荡进车内,新鲜馥郁。
云峰茶谷依托万亩白茶海搞起了乡村旅游,是国家AAA旅游景区。
走过停车场,两条石板镶嵌的小径蜿蜒向前。小径路旁,有的花涌出来漫过小石桥形成彩色的瀑布,蝴蝶像纷纷扬扬的纸屑,飞来飞去。
茶谷三面环山,茂林修竹,郁郁葱葱。右侧穿斗式的木架民宿,依山势而建,背山临水,错落有致,掩映于青山绿水之中。左侧石径越过小石桥,伸向一排矮楼的深处,那是餐饮地。正面主要是品茗区。
沿着左侧石径,在正面矮楼右拐弯处有一潭水,水流沉碧,波光映日。
“这是景区有‘九龙潭’之称的垫底潭。九个潭错落有致,直径在1.3米至2米不等,潭深1米至6米之间。”我向吴先生介绍着。
“上面还有8个潭,沿潭边拾级而上,一道道竹溪景观,曲折婉转,令人一咏三叹。长达2000米的竹溪林间石径,静静地向人们诉说着云峰茶谷的前世今生。”顿了顿,我指着潭的源头方向继续向吴先生介绍着。
吴先生一直很认真聆听,表现出对景区的浓厚兴致。
我给景区廖总说了几句话,转身不见了吴先生。手搭凉棚向上望,在潭边竹林和茶树遮掩的石径上,吴先生正健步如飞。我忙追赶了上去。
弯弯的石径格外幽深,清脆的鸟鸣彰显了林间的静谧。热情的阳光似鸟的歌声渗透四野,穿过浓密的竹叶,筛落下了细细的光斑,像风吹蒲公英绒球落下的一柄柄降落伞,轻盈地落在地上,我们身上,似乎要让热情的阳光在地上生根发芽,在吴先生身上融合生长。
攀谈得知,吴先生1961年出生于福建晋江的山村,1972年随母亲去香港与父亲团聚定居。此时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让他不禁遥想童年,遥寄乡情。
走过9个潭水的石径,空气中散发着茶叶味、青草味、苔藓味和竹木的气息。
“泉从石出清且洌,茶自峰生味更圆。”吴先生随口吟诵。
到达梭梭滩,碧水倒映晴天丽日,有白云千载空悠悠的奇妙意境。丛丛野菜扎根溪水边,与清风明月为邻,与竹茶花鸟为伴。
“只要有阳光照耀的地方,就会有好菜生长、飘香。这野菜没有污染不说,肯定吸足了溪水矿物质的营养,就跟强身的中草药差不多!”吴先生啧啧赞叹。
微风和溪水偷听了我们的秘密,想把一切都带走,却被阳光截留了下来,分别送去了茶房和厨房。
茶房里的玻璃杯已洗净,杯面的白茶慢慢舒展,缓缓沉底。杯中蹿出的浓烈清香已经穿透了鼻腔黏膜,开启着味觉神经。
“新芽采天地之灵气,汲日月之精华,将春天阳光的味道浓缩在一粒茶香里了!”吴先生端起茶不禁感慨道。
午餐桌上的酒菜分明就是满满的阳光味道。如果说鸡鸭鱼土猪腊肉体现的是原生态,那这几盘野菜则是大自然的馈赠。
清代戏剧家李渔曾言,食物的美在于清新、自然、洁净。
当山萝卜、狗牙巴、苦菜等野菜走上餐桌时,吃尽山珍海味的吴先生眼睛笑成了豆角。
“我舌尖上已洇出那种缠绵迂回、迷离受用、大块朵颐的胃口来了。”吴先生一脸阳光。
“吃这菜有一种怀旧的感觉,只是岁月已老,那味道仿佛还在,形式上确也沧海桑田。”吴先生搛了几片菜叶在嘴里,兴奋不已。
吴先生品着野菜,忆起的是物质匮乏的童年,念起的是故里的乡土气息,荡起的是永不忘本的情怀。
有道是,作诗少词意不佳,有菜无酒味难寻。老表吴长汉捧出了自己酿制的“佳欣”牌雪梨醇。
“这哪里是酒啊,分明就是梨园一夏的阳光!那阳光的味道仿佛在舌尖打旋儿,进喉入肠,奔跑全身,整个世界也随之变得美好无限。”吴先生举杯轻嗅一番,小啜一口,向老表树起了大拇指。
因为下午登机,小刚只让吴先生饮一杯。
“今天饮酒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美。美酒的美,是青山的美、绿水的美、雪梨的美,怎么也得喝两杯!”我持反对意见。
吴先生喝完两杯,我迅疾又给他斟满。
“明明说的两杯,怎么又满上了呢?”小刚立马“护驾”。
“两杯,是排头一杯,结尾一杯。微熏,是对喝酒的起码尊重。”我说。
因吴先生赶飞机,三杯下肚自然不好再劝了。
吴先生就要离开云峰茶谷了。阳光很大方,均匀地照着静静的山谷,怒放的花朵,阳光四射的吴先生。阳光四射的吴先生热爱阳光,为人阳光,予人阳光,年复一年,一直如斯。
据不完全统计,吴先生家族向社会捐款已达千万元。
明天就是立夏了,吴先生散发的阳光将更加热烈,温暖着众多在人世苦苦跋涉者的心。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当代藏族文学研究的新收获
整部著作结构庞大,论证严密,既涉及到藏族文学发展的整体历程,又分析了不同区域藏族文学发展的具体特征。[详细] -
他们,沿丝路万里冬游西藏
车队的领队司机、57岁的谭志军兴奋地指着车背后印着的滇藏线路图。[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