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北故事】留在心中的歌:《万里藏北》影片拍摄记
最近,我欣赏了一首由阿吉拉姆所演唱的《藏北情》歌曲,不由得想起30多年前采访大型人文艺术片《万里藏北》在摄制完成中的一些动人故事。
1988年12月9日,新华社播发了一条短消息,题目是“大型人文艺术片《万里藏北》摄制完成”,消息简述如下:
“你想一睹‘地球第三极’的风采吗,你想领略藏北灿烂的文化、理解牧民圣洁的心灵吗?电影工作者用创造性的劳动为你提供了良机。大型人文艺术片《万里藏北》已经摄制完成。
如果说西藏披着一层神秘的色彩,那么藏北高原则是最隐秘的地区……那里平均海拔4500米,比海平面缺氧一半,一年里有八个月近乎严冬。
影片在这种极特殊的自然背景下揭开藏北高原神秘的面纱:寒光闪烁的冰山,一望无垠的雪原,蔚蓝的天空,绿色的草地,凶猛的野牦牛,奔驰的藏野驴,鸟岛、冰川、温泉、圣湖……一切都那么开阔、辽远、纯朴、宁静。
……
阿沛·阿旺晋美、班禅额尔德尼·确吉坚赞副委员长今天观看了这部介绍藏北的影片。
《万里藏北》由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和西藏那曲地区联合摄制。忻迎一、廖崴、海潮明等一批年轻人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纵横跋涉几万里,历时八个月,完成了拍摄任务。”
这里,我们不妨跟随电影工作者的脚步一同来漫游藏北高原。
这是长江上游的沱沱河景观(唐召明2010年7月4日摄)
长江,我国第一大河流,也是世界上第三大河流。在世界四大河流中,唯有它发源于雪山。最早,它是唐古拉主峰格拉丹东雪山脚下的一股几乎看不到的溪流。它蜿蜒曲折,汇集百川之水,形成浩浩荡荡的巨龙,从青藏高原奔流而下,流经6380公里,注入波涛汹涌的大海。在我国亿万人民中,见过长江、领略过长江奔放气势的,不计其数,而到过长江之源的却屈指可数。
1988年3月4日,由13人组成的《万里藏北》摄制组进入长江源头。
13人的摄制组,包括来自北京科影的3名年轻人,来自那曲地区(现那曲市)机关,安多县以及安多县多玛区的干部和牧民。这里地界虽然归属青海管辖,但安多县多玛区牧民祖祖辈辈一直在格拉丹东雪山脚下的牧场放牧。他们最了解长江源头。
这是长江源头景观(唐召明提供,1985年前后摄)
江源的雪山、草原、冰川、溪流,构成一幅宁静壮美的图画。这图画是大自然的神奇之笔绘成的。摄制组一行来到江源的当天晚上就住在格拉丹东雪山下海拔5700米的冻土上。看来,大自然并不欢迎他们。狂风卷起的砂石吹打着刚支起的一顶大帐篷,13人全部都挤在一顶帐篷里。一天没吃顿饱饭了,大家肚子饿得咕咕叫,藏族炊事员煮了面条,拌上辣酱,可谁都吃不了几口。海拔高,气压低,烧水到90度就开锅,面条成了烂糊糊。这时侯,藏族同志带的糌粑、风干肉特别受欢迎。夜里狂风怒吼。32岁的导演兼摄影忻迎一、26岁的副摄影兼助理廖崴、35岁的制片主任海潮明三个人,从北京初到高原,头痛难忍,也不愿意多说话。在这荒无人烟的地方,13个人自然成为一个生死与共的集体。这个临时组成的集体,原来互相之间甚至不相识,可是它无形中却有一股非凡的凝聚力。
13个人中唯一的女性马丽华,30多岁,是西藏著名的女诗人,浑身透着一股泼辣劲。她对西藏有着特殊的感情,对藏北更是怀着深沉的爱。她的散文集《追你到高原》字里行间处处散发着诗人热爱高原,热爱高原人民的炽烈感情。为了宣传藏北高原,让更多的人了解藏北高原,她和时任那曲地区文化局副局长吴雨初共同写出了“万里藏北”的拍摄提纲,开始是送到距西藏最近的峨嵋电影制片厂。后来,经人介绍,辗转送到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送到了忻迎一的手中。又经过一起修改,成为这次拍摄影片的基础。在帐篷一角,大家为她留下一块“小天地”。她,和男同胞们一起,在一顶帐篷里度过这不眠之夜。
这是长江源头格拉丹东冰川景观(唐召明提供,1985年前后摄)
一夜的狂风,吹得长江之源天昏地暗。清晨,越野小汽车向不远处的格拉丹东驶去。这是一座海拔6620米,南北长50余公里,东西宽20多公里的巨大冰峰群。长江的真正源头在格拉丹东西南侧的姜根迪如大雪山。格拉丹东,藏语意思是“高高尖尖的山峰或如耸立在高空的白经幡。”这里是银光闪耀的冰雪世界。远远望去,挺拔高峻的姜根迪如雪山,昂首翘尾,入云出雾,就象是一条银色的狂龙,飞舞于银色的波涛之间。山下,两条庞大的晶莹的冰川,分别向南北方向延伸,那水晶般的冰体绵延数里,壮丽无比。那令人神往的冰塔林,千姿百态,堪称一绝。
摄制组来到南坡岗加曲巴冰川,人间的一大奇观展现在眼前。简直用不着选择拍摄角度,到处都令人惊叹不已。静静而卧的冰川,顶端是一座碧玉般的山峰,看山势陡峭险恶,看体态俊俏娇美。山下是一道道瀑布一样的冰舌,一直延伸到了雪线附近。由于一年四季气温的变化,那冰雪无数次消融冻结,形成了许多奇特的冰塔林。塔林中冰崖峭立,有的高达数十米,崖壁上面挂着一条条粗大的冰凌。那晶莹剔透的塔林中,还藏着数不清的大大小小的深邃透明的冰洞。洞中,冰柱林立,冰廊迂回,洞顶到处悬挂着千奇百怪、长短不一的冰笋。地上,崩塌下来的冰笋、冰凌,如水晶般皎洁,象翡翠样碧澄,似白玉样洁白无瑕,象珍珠般瑰丽夺目……
北国的冰灯展怎能与这里的美景相比,只可惜它生在空气稀薄的高原上,藏在寒光逼人的冰峰之中。
这巨大的冰川,姿态变幻的冰塔,神奇莫测的冰洞,乍看上去纹丝不动,似乎千古不变,其实它时时刻刻都在变,
都在经历着一个缓慢而剧烈的变化过程。白天,当烈日高照,气温上升时,冰川表面悄悄地融化,那融化了的冰川水,从高高的冰塔林中飞落而下,形成万道珠帘,欢唱着,跳跃着向山下流去。正是这庞然大物落下的那一滴滴晶莹的冰水,汇合成了万里长江最初的涓涓细流,浩洁荡荡的大江就从这里开始。
狂风中,摄制组的三位年轻人全然忘了头痛,他们身穿羽绒服,脚蹬特制的登山鞋,扛着沉重的拍摄器材,兴高采烈地爬上爬下,把数不清的美景收进镜头。
格拉丹东不仅有瑰丽的景色,还有动人的传说。距摄制组拍摄地约百公里的地方,有座雀莫山,它海拔5485米,雀莫山背后还有座小山。据说,雀莫山和这座小山是格拉丹东的妻子和儿子。当年,美丽而又贤慧的雀莫临产了,给格拉丹东生了一个白胖胖的儿子。因为儿子长得象母亲,残酷的格拉丹东为此便不理睬雀莫。一直得不到丈夫温情的雀莫伤心至极,便将儿子藏在自己的身后,永远不让格拉丹东见到。
雀莫山前有个雀莫湖,湖上有小岛。摄制组在那里拍摄完毕后,回到藏北首府那曲镇,又开始了下一阶段的拍摄工作。
有一天,摄制组在班戈县江措区召开一个座谈会。会上听到一件很有意思的事儿: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格萨尔有匹坐骑至今留在附近不远处的果拉山沟里,现在还常年流着鼻涕。据说,这是一匹神马,曾跟随格萨尔东征西杀,屡建奇功。后来有一次神马患了感冒,鼻涕常流不止。为了不让格萨尔看见后焦急,神马便悄悄躲在这座山沟里养病……
动人的传说,引起摄制组的浓厚兴趣。4月6日,江措区派了一位藏族老人作向导,带领摄制组前去拍“神马”。
果拉山是一座从上到下裂开的大山,中间是一条大山沟,五六米宽的一条冰河,从缓坡上倒挂下来。沿着冰河往前走,两边有高大的石壁。岩石是黑色的,向上一望,窄的地方一线青天使人心悸目眩。
山沟里刮出的风是冰凉的。忻迎一、廖崴和海潮明扛着摄影机,背着电瓶,带着干粮,挂着“135”型照相机,跟着老向导奋力向上攀登。冷风扑面。可是穿着厚厚的登山服和登山鞋,行动艰难。不一会儿就走得满头大汗,气喘吁吁了。走到下午四点多钟,有三块黑色的大石头横在前边挡道。中间的那块石头上倒挂着两根大冰柱,它是从岩石缝隙流出的两股泉水结成的。另两块很大的石头紧紧挨在左右。看那气势,不用问就会想到,这就是那匹神奇的马头了。从远处望过去,酷似马头流着鼻涕。两边的岩石就像马的耳朵,中间的岩石是马头,缝隙流出的泉水是马鼻孔流出的鼻涕。大自然的神工创造了这一奇景!
老向导向摄制组介绍说,这里除了这马鼻涕以外,不远处的另一座山里是格萨尔当年征战住过的地方。那里有一个大石坑,是格萨尔做饭的锅,还有拴马的石柱。传说并非事实,但它反映了这里藏族牧民的心理。敬重传说中的民族英雄格萨尔,牧民们有着丰富的想象力。
摄制组他们几个人立刻用三角架支起摄影机,记录下这一“神马的鼻涕”。
这是藏北双湖特别区(现双湖县)嘎措乡牧人用绳子统一拴住羊群角后,准备挤羊奶。该乡是西藏唯一的一个走集体化经营道路的乡村(唐召明2001年摄)
这是藏北尼玛县荣玛温泉溶岩柱景观(唐召明2001年摄)
后来的日子,摄制组一行马不停蹄地将班戈县娘日贡东溶洞、走集体化经营道路的乡村嘎措乡、加林山岩画、荣玛温泉、古朴驮盐队、古象雄国遗址和众多的野生动物,以及错鄂湖鸟岛、星罗棋布的湖泊、美丽的草原等都一一纳入镜头。
这是游客在拍摄纳木错和远处绵延的念青唐古拉山美景(唐召明2001年摄)
5月29日,摄制组从纳木错又一次回到那曲镇,藏北高原西部的拍摄到此结束。藏北东部的拍摄仍在继续。
这是北京科学教育电影制片厂《万里藏北》摄制组导演忻迎一,在那曲赛马会上拍摄吹长号的僧人(唐召明1988年摄)
8月10日,那曲地区举办一年一度的传统赛马会,摄制组从藏北东部回到那曲镇。在赛马会,我与摄制组人员相遇、相识,并采访了他们。
赛马会期间,时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阿沛·阿旺晋美到那曲地区(现那曲市)视察,为影片题下《万里藏北》的片名。
9月26日上午,摄制组一行三人乘中国民航客机告别高原古城拉萨。当晚9时许,客机在首都机场徐徐降落……
藏北之行,摄制组共拍摄了56本胶片,每本胶片305米,总长17000多米。
《万里藏北》终于搬上银幕。它是三位年轻人和藏北高原上许许多多知名的或不知名的人们辛勤劳动的结晶。
这是藏北高原的红山脉与国家一级保护动物藏野驴(唐召明2009年摄)
1988年12月9日,当我坐在中国电影发行公司放映室里,观看《万里藏北》时,我的心情难以平静。银幕上那些真实的画面把我引向藏北高原那些难忘的日子。我在心里默默地拟作了消息的导语:
“你想一睹‘地球第三极’的风采吗,你想领略藏北灿烂的文化,理解牧民圣洁的心灵吗?……”
我衷心地祝贺你们,年轻的电影工作者,
我从心底里为你们庆贺,勤劳朴实的藏北人民!(中国西藏网 文、图/唐召明)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藏北故事】致敬北京的“藏北人”
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原副会长、现项目专员陈正荣大学毕业后进藏工作35年,其中有6年时间在藏北高原度过。[详细] -
【藏北故事】青藏公路,那是一条神奇的“天路”
最近,历经四昼夜,通过青藏公路3800多公里的汽车运输,北京建藏援藏工作者协会的西藏蜂业公司所收获的首批高原蜂蜜通过“天路”运抵北京。[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