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青涩少年到一名“老拉萨” 他在这里有了事业有了家
“贴车膜虽然是技术活,但最重要的是要有耐心和细心。”当记者问及贴车膜需要注意什么时,不善言辞的卢慷突然打开了话匣子,汽车贴膜的每道工序他如数家珍。
34岁的卢慷是陕西西安人,今年是他到拉萨的第18个年头,在这里,他经营着一家名叫“城东膜衣坊汽车用品”的店。一直以来,卢慷用贴心的服务让顾客感受到了温暖,用真诚换得了顾客的真心,用专业赢得了顾客的信任,而正是这份信任,让他在拉萨有了属于自己的“朋友圈”,时常笑称自己是一名“老拉萨”。
18岁
那年
坐着大巴来到拉萨
2006年上半年,青藏铁路还未全线开通,16岁的卢慷背着行囊,坐上了从西安开往拉萨的大巴。穿着厚厚的衣物,看着窗外白雪下隐约可见的绿草,卢慷心中一片迷茫,“我是家里的独生子,没钱读书,也不能在家里待着,因为表哥在拉萨工作,所以就决定来投靠他,那时心里其实还是有点迷茫。”卢慷说。
当记者问起是否还记得刚到拉萨的情形时,卢慷愣了下,随即笑着说已经过去很久了,哪还记得清楚啊,只记得当时对于全然陌生的环境感到很不安。不过,聊起当学徒的时光,卢慷却记得很清楚,当时表哥给他介绍的工作是在一家车膜店给汽车贴膜,由于这份工作有一定的技术要求,所以一开始,卢慷是以学徒的身份跟着师傅学习。“那时候我们的工资一个月大概就两三百,但我每次都会拿出近一半来给师傅们买东西,这样他们就会教我更多的东西。”卢慷说。
那个时候,16岁的卢慷如同海绵般疯狂地吸收着师傅们传授的技术,冬寒暑热,从来没有丝毫懈怠。“汽车贴完第一层膜通常需要在太阳下暴晒一天,以检验膜贴得是否牢固,而这期间则需要不停地观察车身的每一处,刚开始工作时,因为长时间暴露在太阳底下,常常被晒伤。”卢慷说,后来可能是皮肤被晒糙了,慢慢地就没什么感觉了。
23岁
那年
在拉萨遇见了最好的她
光阴不负赶路人!18岁这年,卢慷学成出师,开了一家属于自己的车膜店。但当了“小老板”的卢慷并没有骄傲自满,而是继续本本分分地做着自己的小本生意。立业方成家。23岁的时候,经人介绍,卢慷认识了同在拉萨务工的妻子谢翠,有了妻子有了家,卢慷也就正式在拉萨落了根。
因为当时拉萨开车膜店的同行不多,卢慷的日子也还算过得去。“每次回老家,我发现有很多年轻人整日无所事事,不出去工作,就在家闲着,看着都着急。”卢慷说,后来,他便把这些年轻人带到拉萨跟着他一起干。
因为自己当学徒时吃了不少苦,卢慷觉得要想有所成,吃苦是必然的。但正如那句话“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给别人撑伞”,他最终还是决定自掏腰包送这些小伙子去专业技师学校学习技术,一来可以让他们少吃一些苦头,二来可以学到更好的技术。虽然其中有学成后离开卢慷出去单干的,但他并不介意,仍旧不遗余力地送员工们去深造。如今,有3名从家乡出来的小伙子一直跟着他干。
大概是受卢慷的影响,店内的员工大多也性格内敛,不善言辞,面对记者的采访显得比较拘束,可一旦投入工作就变得认真且灵活,操作仪器的动作行云流水,神情也淡然自若。
34岁
这年
兢兢业业为孩子铺路
采访进行到一半时,一位藏族大哥带着孩子走进店内,熟稔地与店内的员工打着招呼,说是要取车。记者注意到卢慷一直在看大哥的孩子,他告诉记者,家中两个孩子,因为孩子还小,不适应高原的气候,所以妻子已经带着孩子回老家了。“我逢年过节才能回去看看孩子们,其实心里对他们很过意不去,但生活就是这样,不奋斗不行,好在现在可以视频通话。”卢慷说。
以前,背井离乡来到一个陌生的城市谋生是生计所迫,而现在,卢慷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们以后跟他一样,在16岁这样一个灿烂年纪就要为了生计奔波。他没想过赚什么大钱,只希望能给孩子们一个坚实的依靠,让他们能够快乐地读书成长,将来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当记者问及如果再重新选择一次,是否还会来拉萨时,卢慷斩钉截铁地说:“会!说句心里话,我这辈子除了老家和拉萨,不会有第三个落脚点,在拉萨我收获了太多,对我而言,拉萨不只是一座给我提供了工作机会的城市,更是我的第二个家乡。我在拉萨,真的挺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拉萨城关区八廓街道绕赛社区集体经济托起老年人幸福“食”光
这是一家依托社区集体经济茶馆(绕赛阿佳茶馆)成立的食堂,可为辖区60岁以上老年人免费提供就餐服务。[详细] -
老马泉河的“放不下”“离不开”和“舍不得”
老马泉河的“放不下”“离不开”和“舍不得”老马泉河的夜,比想象中更冷。[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