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文化 > 藏学

300余函藏文古籍珍品,为何藏在辽宁阜新?

李元梅 发布时间:2018-08-17 08:50:00来源: 中国西藏网

中国西藏网讯 8月15日,第二届全国藏文古籍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层论坛在辽宁省阜新市召开。

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告诉记者,本届论坛最突出的特点之一,便是选择了阜新作为举办地。

东北城市阜新与藏族文化有何关系?

郑堆的话,道出了其中渊源。辽宁阜新,历史悠久,文化厚重,“物阜民丰焕然一新”,不仅根据现有的考古成果(阜新查海原始村落遗址出土的“龙形堆塑”,为距今约8000年的“前红山文化”遗存),越来越多的人认为,辽河流域是华夏龙文化的发源之地,同时,这里也是蒙古族、汉族等多民族融合发展的福地。尤其可贵的是,阜新与藏族文化有着不解之缘。闻名遐迩的瑞应寺,古朴巍峨、气势磅礴,有着“小布达拉宫”之称,清康熙皇帝御赐金匾金龙镶边、刻着满汉蒙藏四种文字;海棠山摩崖造像,雕工细腻精巧、技法精湛高超,久经风雨却依然栩栩如生。这里是传播藏传佛教文化的重要中心,历史上相对西藏而言,有“东藏”之美誉,深刻反映了中华文化的多元一体性,也深刻反映了中华民族共同体亲密无间,像石榴籽那样紧紧抱在一起。

郑堆说,阜新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的友谊也十分深厚。阜新知名收藏家、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宗教研究所特邀研究员海春生先生,于2016年第六届北京国际藏学研讨会期间与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合作,成功举办了“海春生先生所藏北京及蒙古地区涉藏文献展览”,并向中心捐赠了大量藏文古籍,获得海内外赞誉,为藏文古籍的保护和弘扬作出了贡献。

藏文古籍珍品为何藏于阜新?

论坛期间,与会专家学者还参观了“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藏古籍珍品展”。此次展览共展出馆藏藏文古籍珍品300余函,多为北京刻板和蒙古刻板。


图为“阜新市政协文史馆馆藏古籍珍品展”现场。摄影:李元梅

偌大的辽宁工程技术大学图书馆自习室内,300余函藏文古籍珍品静静置于案头,颇为壮观。学者们仔细观摩,轻轻翻阅,查看版本、年代及内容,纷纷表示,能同时观赏到这么多份藏文古籍珍品,其中不乏稀缺版本,很是难得。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一个人的多年付出——阜新政协文史馆馆长海春生。


图为阜新政协文史馆馆长海春生(右二)为参观者讲解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李元梅

阜新市政协主席张盈告诉记者,海春生先生多年来致力于推进民族古籍文化的研究和发展。他坚持开门办馆,胸襟广阔,无私奉献,先后多次将自己辛勤收集的古籍文献和文物捐赠给有关科研院所,累计捐赠文献文物达2000余件。他对民族文化研究事业的巨大贡献,得到了社会各界的高度评价,被誉为“民族文化的虔诚守望者”。


图为展览现场。摄影:李元梅

据了解,2016年7月成立的阜新市政协文史馆,是集古籍征集、收藏、展示、研究、交流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史馆。文史馆采取民藏公助的方式,馆藏的6000余册珍贵民族古籍文献均来自收藏家海春生。其中蒙古文占40%,藏文占55%,满文、巴利文、锡伯文、汉文等占5%。藏品涉及文学、历史、宗教、蒙藏医药、天文、历算、哲学等。

文史馆所藏的北京版、蒙古版和布里亚特版古籍文献在西藏及四省藏区难得一见,为版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实物,填补了我国馆藏文献在这类版本方面的缺失,也为研究明清时期蒙藏地区和中央王朝的关系起到了有利的证明,更为研究藏传佛教在内地和蒙古地区的传播和发展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海春生新近又收藏了嘉绒地区十八土司的文书档案50余张,填补了嘉绒地区关于嘉绒十八王的档案空缺,具有很高的学术研究价值和收藏价值。


图为红音和阿根研究记录嘉绒地区十八土司的文书档案。摄影:李元梅

西南民族大学的红音博士和四川省阿坝州藏文编译局的阿根,专程从四川赶来阜新参会。当她们看到这一批嘉绒地区十八土司的文书档案,激动之情溢于言表,立马拿出纸笔记录文书中的关键信息。红音告诉记者,这批文书当中有关沃日土司和下孟屯守备的信息相当珍贵,有利于丰富和推进嘉绒藏族土司档案的相关研究。(中国西藏网 记者/李元梅)


图为中国藏学研究中心总干事郑堆为参观者讲解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览现场。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藏文古籍,印有“大清雍正七年四月初一日后寺大喇嘛沐手写印造”。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藏文古籍,印有“大清雍正十二年十月朔日诚刻”。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梵文与古藏文对照的古籍。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藏文古籍,印有“庆六十万寿无疆经康熙五十二年三月十八日刊刻祝敬”。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李元梅


图为展出的藏文古籍。摄影:李元梅

(责编: 常邦丽)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