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加速富民兴藏 守护蓝天净土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就治边稳藏工作作出一系列重要论述,从战略高度为新形势下西藏工作绘制宏伟蓝图,为西藏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和长治久安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西藏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围绕发展、稳定、生态三件大事,谋长久之策、行固本之举,改善民生凝聚民心,“两不愁三保障”问题全部解决,绝对贫困基本得到消除,基础设施瓶颈实现历史性突破,经济增速连续多年位居全国前列,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连年保持两位数增长,不断推动党的治藏方略在高原得到成功实践。特别是在今年上半年受新冠肺炎疫情不利影响,西藏“做最充分准备、向最好处争取”,统筹做好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克难渡艰,创新发展,奋力描绘出新时代西藏发展新画卷。
逆势而上 夯基础兴产业
“受疫情影响,复工较计划足足晚了一个月!目前施工人员每天都在加班加点,确保项目顺利完工,绝不给西藏发展拖后腿。”中建八局拉萨贡嘎国际机场新建T3航站楼项目经理孙燕日前告诉记者。贡嘎机场航站区改扩建工程工地上,挖掘机轰鸣、数十米高的塔吊伸展自如、焊枪喷出金色的火花……一个现代化高原航站楼已具雏形。
贡嘎机场是进入西藏的重要“门户”。目前,贡嘎机场开通航线74条,通达城市47座。作为全球规模最大的高原机场之一,贡嘎机场2019年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450万人次,这使得按照年吞吐量100万人次设计的T1、T2航站楼变得十分拥挤。
“贡嘎机场航站区的改扩建,是西藏快速发展的一个缩影。”民航西藏局建设项目管理中心工程部副经理李勇说,地处沿雅鲁藏布江经济带,以航空港为中心成立的空港新区,正成为拉动当地发展的“新引擎”。
在中央关心、全国支援下,西藏着力解决基础设施薄弱问题,制约经济发展的交通、能源、电力等历史性瓶颈被一一打破。
经过疫情后的紧张施工,川藏铁路拉萨至林芝段再传捷报。6月20日,随着最后一方混凝土的浇筑,重点标志性工程藏木雅鲁藏布江特大桥成功合龙。作为国家“十三五”规划重点工程项目、西藏首条电气化铁路,川藏铁路拉林段目前累计已完成投资270多亿元,全线47座隧道全部贯通,藏木特大桥的成功合龙标志着拉林铁路线下主体工程施工全面完成,有力保障了后续轨道铺设和电气化施工,为2021年通车打下了坚实基础。林芝市委副书记、市长旺堆欣喜地表示:“即将建成的拉林铁路,将加速林芝对接‘一带一路’建设,融入川渝经济圈和大香格里拉旅游圈的进程。”
夯基础兴产业,富民兴藏步伐不断加快。在基础设施日益完备的前提下,旅游业、高原净土产业、特色农牧业等一大批依托资源禀赋的“世界第三极”品牌产业在高原崛起。旅游业,是近年来带动西藏经济快速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2019年全自治区累计接待国内外游客4012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559.28亿元,旅游业对全区GDP的贡献率达到了35%。
西藏自治区旅游发展厅厅长王松平说,面对疫情对旅游业的冲击,西藏多渠道投入7.78亿元资金,全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规范化标准化项目建设,采取“西藏人游西藏”,积极与线上企业合作创新线上旅游推介方式,打造以“田园牧歌”为主的乡村精品旅游,西藏旅游率先在全国实现了复苏与增长。
据最新发布的经济运行情况显示,2020年上半年,西藏全区生产总值为838.38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5.1%,增速居全国首位;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同比增长8.8%和10.4%。
带着感情 办好群众牵肠挂肚的小事
“过去村民们喝的是井水,现在喝上了自来水,家家户户还通上了暖气、天然气,遇到头痛脑热走几步路就是村社区医院。”拉萨市塔玛村党总支第一书记格桑卓嘎说,近几年来,村“两委”班子认真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努力改善民生的重要指示精神,见证了医疗、养老、住房、教育等一系列民生项目在高原农村的相继落地。
牧民曲措是一个单亲妈妈。为了生计,她每天起早贪黑去工地打工,女儿的教育问题一直是她的一块心病。自从浙江援藏干部根据当地实际制定精准帮扶方案,由杭州江干区中小学校结对帮扶那曲色尼区670名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上学后,曲措顿时感觉轻松许多。
藏北那曲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当地乡村学生就学十分困难。为了改变色尼区教育落后局面,浙江省援藏干部经多方筹措,投资9000万元建设色尼区二中杭嘉中学。这是浙江省“十三五”援藏规划中最大单体项目。在援藏干部的努力下,计划外筹集捐赠的价值560万元的图书和书架,给16所中小学校和部分幼儿园建立了爱心图书室,三家杭州企业和一所中学捐资打井,让三所乡镇学校的孩子喝上“思源井”井水。
教育是最大的民生工程,也是西藏聚焦改善民生的焦点之一。2020年,西藏安排教育事业费212.4亿元,同比增长10.7%。其中教育“三包”经费标准再次提高至年生均4200元,继续实施高校学生资助及基层就业代偿、建档立卡贫困家庭子女高等教育免费政策。今年还安排11.4亿元专项资金,推进高海拔学校供暖工程实施,支持义务教育薄弱环节改善与能力提升。
多年来,西藏把本级财政收入的70%以上用于保障和改善民生,坚持每年办好利民惠民“十件实事”,集中力量办成了一批批实事好事,把党的关怀送到了各族群众的心坎上。自治区党委书记吴英杰说:“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不是搞几个大手笔、弄几个大项目,而是必须带着感情,办好每一件群众牵肠挂肚的小事,切实让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曾被称为“高原孤岛”的墨脱,被险峻的喜马拉雅山脉包围。千百年来,这里的居民只能借助藤桥和溜索出行。墨脱县德兴乡党委副书记白玛曲珍清楚地记得,10岁那年第一次走出墨脱去林芝市区上学,父亲陪着她足足走了5天5夜,“现在,墨脱县不仅交通得到了极大改善,村民也住上了安全舒适的房子,享受看病全免、15年免费教育、生态岗位等优惠政策,借助亚热带气候优势,茶业、旅游业等支柱产业欣欣向荣”。
改善民生、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是西藏各项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2020年,西藏重点聚焦打好三大攻坚战、支持推进高质量发展,在教育、医疗、就业等领域为西藏人民发放一个个大“红包”,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
护生态守底线 建设幸福美好家园
在山南市全国防沙治沙综合示范区内,身披新绿的树苗、含苞待放的花卉、蓄势生长的青草;一块块草方格整齐有序地在沙堆排列着,喷灌设备正忙于喷洒,一派绿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景象。
“我从小在这里长大,过去每到多风季节,这里就风沙四起,年轻人总想往外跑,如今政府在这里组织种草,在家周围种树,家乡变得越来越美丽了。”正在快速分苗的曲珍,原是山南市扎囊县阿扎乡的农民,如今她来到西藏藏草生态科技有限公司植物分苗扩繁温室上班。“能为家乡的生态环境建设出力,我感到很高兴。”
澎湃奔涌的雅江行至中游,地势变缓,裹挟而来的泥沙大量沉积。丰水期过后,水位下降,泥沙裸露。在其他地方这也许不是问题,偏偏这里风很大。“吹到农田里、道路上,形成了很多移动沙丘。”山南市林业局副局长尼玛次仁回忆当年的景象。在村民的记忆中,“衣服根本没法晾出去”,“因为是土路,风沙吹得太大会把路堵了,无法通车”。
经过40年持续造林治沙,昔日风沙成灾的雅江两岸,如今已是杨柳青青、绿树成荫,一道长160多公里、宽1.8公里的“绿色长廊”崛起在雅江山南段,成为一道亮丽风景。不仅如此,生态建设还给当地带来了现实的经济社会效益。贡嘎机场年灾害性风沙天气由过去的60多天降低到目前的10多天,过去沙害严重的地区粮食产量增加了近一倍。
“我们把生态文明建设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不断加强制度建设,建立生态环境损害责任终身追究制,为西藏生态环境保驾护航。”自治区生态环境厅厅长罗杰介绍,截至2019年,西藏已累计投入117亿元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先后颁布实施了60多部地方性法规,为高原生态保护提供法治保障。
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认真践行绿色发展理念,西藏各族群众在建设美丽幸福家园的同时,正享受到生态保护释放出的红利。2019年,西藏落实生态岗位66万多个,落实重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等各类奖补资金97.7亿元,通过参与造林绿化、防沙治沙等生态工程建设,每年有10多万农牧民群众人均增收3000多元,越来越多的农牧民吃上了“生态饭”。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本周西藏仍有频繁降水过程 需防范地质灾害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8月9日发布消息,本周(8月10日至16日)西藏降水过程频繁,应加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巡查监测。 [详细] -
西藏划定高排放非道路移动机械禁行区推进大气污染防治打赢蓝天保卫战
2020年是打赢污染防治攻坚战的决胜之年,自治区生态环境厅为确保实现污染防治攻坚战阶段性目标,重点围绕蓝天保卫战,在工业污染防治、城镇污染治理方面多措并举、攻坚克难,取得显著成效。[详细] -
清洁能源,为藏东发展插上绿色之翼
八宿县果扎太阳能光伏电站、昌信光伏电站、中核英利光伏电站等11个光伏电站建成投产,昌都市实现了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从无到有的突破,为建成藏东清洁能源基地提供了有力支撑。[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