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绿色,发展主旋律中的最美色彩

张晓英 发布时间:2020-09-22 08:55:00来源: 青海日报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这里是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被誉为“三江源头”、“中华水塔”。

  这里地形多样,昆仑山横贯其中,茫茫草原起伏绵延,柴达木盆地浩瀚无垠。

  这里有藏、回、土、蒙古、撒拉族等54个少数民族同胞休戚与共、水乳交融。

  这里是青海,青海地大物博、山川壮美、历史悠久、民族众多、文化多姿多彩,具有生态、资源、稳定上的重要战略地位。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省委省政府立足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省情定位,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位置来抓,积极探索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模式;全省600万各族干部群众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用心用情保护好72万平方公里的山水林田湖草。

  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近年来,青海省坚持把保护生态环境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深刻内涵,实现了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

  

  在西宁市的北边,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是一个汉、藏、回等多民族聚居村。“受自然条件和村民们观念的限制,收入来源有限,人均收入低,是远近闻名的光棍村。”边麻沟村党支部书记李培东介绍说。

  曾经,连绵的青山挡住了人们望向山外的视线,限制了当地的发展。

  如今,成片的绿水青山,成了边麻沟发展经济的“强大引擎”。

  思路一转天地宽。2015年开始,边麻沟村依托良好的生态资源,打造乡村旅游景区,大力发展乡村生态旅游业,通过经营农家乐、民宿等,村民们收入不断攀升,村容村貌有了极大的改变,外村的姑娘愿意嫁到边麻沟。“别人托我介绍对象,我仔细想了一遍,村里现在没有适婚的男青年了。”李培东笑着说。

  “人均收入从过去的2000元左右提高到了现在的14000元左右,村里有劳动能力的人全都就业了,生活比原来好太多了,村民们的精神风貌都变好了,真没想到这山上的一草一木能带给村民们这么多的财富。”生态旅游业的强大带动力超出了李培东的预想。

  尝到了生态旅游业带来的“甜头”后,边麻沟村更加坚定了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的理念,先后投入近千万元用于植树造林。

  每逢夏季,边麻沟花海里上千亩的薰衣草、海棠、榆叶梅、红刺玫瑰等争奇斗艳,配上青山绿水,使人仿佛置身于仙境中,如此这般美景吸引了不少游客前来休闲娱乐,也带动了村民们增收。

  2017年,在外打工的马小红两口子回家开起了农家乐,“看别人挣得好,眼热了,这个花海还没有一家清真餐馆,我们就开了第一家。去年4个月时间挣了八九万元,比在外打工挣得好,这都得益于家门口的大好风景。”

  小智治事,大智治制。如何将绿水青山转化为金山银山,大通县进行了诸多探索。

  成立由县委书记为主任的县委绿色发展工作委员会,组建县委绿色发展办公室,全面负责实施建设绿色发展样板城市的系统谋划、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我们坚持以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为刚性约束,严格执行禁养区管理规定,着力构建绿色空间,全县森林覆盖率达到43.3%,位居全省第一。同时我们严格落实北川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工作‘河长负责制’,以‘高质量发展’成就大通绿色梦想。”大通县委绿色发展办公室副主任李建辉说。

  二

  在青海湖之南,黄河两岸,水能、光能富集的海南藏族自治州拥有发展新能源产业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与火力发电系统相比,光伏发电安全可靠,无噪声,无污染排放,无公害,是时下最清洁环保的新兴能源之一。

  发展光伏产业,助推绿色发展。海南州抢抓青海省推进国家新能源示范省建设的历史机遇,坚持把开发新型清洁能源作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发展能力、保护生态环境、实现转型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从落实政策、招商引资、优化服务、加快项目建设等方面入手,累计投资600亿元,大力推进海南州千万千瓦级新能源基地建设。

  目前,海南州绿色产业发展园区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集中连片、统一规划建设的光伏发电园区和百兆瓦国家级太阳能发电实证基地。

  在加快推进园区道路、水利等配套设施建设的同时,海南州注重园区绿化和植被恢复等工作,积极探索培育光伏与养殖结合发展的现代绿色产业,将光伏发电板的立柱支架提高到1.2米以上,使子阵区的风速和晴天天气的蒸发量减少50%以上。累计投资2.63亿元,建成防风林带134公里400多公顷,栽植各类苗木104万株,草原含水量大大增加、土地荒漠化有效遏制、生态环保效益不断显现。

  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是共和光伏产业园区内最大的企业。公司在光伏发展中始终坚持打好绿色发展和生态保护两张牌,在设计及建设大规模并网光伏电站时开展环境保护措施的研究,成立了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分实验室,努力探索光伏电站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从卫星遥感数据来看,2012年到2018年的6年间,共和光伏产业园区植被覆盖率随着光伏电站的建设也在逐年增长,增幅达15% 。光伏电站的建设,在改善区域生态环境的同时,也改善了当地各族群众的生活环境。

  “由光伏板遮挡的区域,风速平均降低50%,土壤水分蒸发量降低50%以上,退化草场得以恢复、生态得以改善。”园区工作人员介绍说。

  行驶在园区里,可以看到一片片光伏板迎光而立,路边的草地里羊儿悠闲地吃着草。

  为有效提升光伏发电的效率,光伏板每个月会按时进行清洗,清洗的水流到草地里,在光伏板的遮挡下,地下水保存能力变好,草长得旺盛。

  然而,迅速生长的草也带来了新的问题,草长得越来越高,不仅影响发电量,等到冬天草干了之后,还容易引起火灾。黄河公司想到一个两全其美的好方法——让周边牧民家的羊来吃草,不仅解决了企业的麻烦事,也让当地群众受益。

  铁盖乡下合乐寺村村民杨生文在光伏园区里放养着400只羊,“园区里的草长得好,我的羊吃得饱,长得好,也能卖个好价钱。”杨生文靠着养羊每年能有近20万元的收入。

  光伏产业园区的入驻不仅为周边群众家的羊带来了“福利”,也为当地群众带来了就业机会。

  能在家门口找到一份收入不错的工作,对于当地各族群众来说是幸运的。2014年,铁盖乡村民程忠义带领村民在光伏园区打工,“每天能挣150块钱,工资日结,从不拖欠,一个月差不多有四五千块钱。”

  “为者常成,行者常至。”建设生态文明,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坚持生态保护,走绿色发展之路,青海的天会更蓝、山会更绿、水会更清,各族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也会更强。

(责编: 贾春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