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在荒滩上种出了“绿洲”

发布时间:2021-04-06 09:58:00来源: 西藏日报

  如今的雅江中游北岸,一片片热土格外耀眼。卡如大桃采摘园依旧累累硕果;温泉驿站的汩汩暖流,伴随着老阿妈青稞酒坊的浓浓酒香,混合成同一种温度;航天蔬菜大棚中还是春意盎然的模样,这些无不是尼木县奏响的华章。

  早在2019年12月,尼木乡党员干部刘红雨在尼木县需要党员干部学习设施农业种植技术时就主动报名,来到了尼木县尼木乡吞弥现代农业产业园内学习农业种植技术。

  尼木县山峦起伏,河谷纵横,可用来种植的土地却极其有限,外加沙石混合,缺水干旱,“土壤差”“产出少”“吃菜难”,困扰着几代农户。

  带着满满信心和简单行李住进农业产业园后,刘红雨发现没有技术可真是无从下手。

  于是刘红雨一边学一边种,改良土壤、清除不适宜种植的沙石、选择优良种子以及适合尼木气候的现代化农业设施就成了当务之急。

  就这样,一条条有机基质槽均匀分布,一座座日光温室拔地而起。走进蔬菜大棚,里面硕果累累。一片层层叠叠的翠绿中,晶莹剔透的西红柿、黄瓜、甜瓜等,引人垂涎欲滴,让昔日的荒滩呈现出盎然的生机。

  如今,萝卜、白菜、黄瓜、豇豆等产物让建档立卡户去年一年劳动分红达到3万元。

  “刘老师,我想包一个大棚,可以吗?”“刘老师,大棚被包完了吗?我家想包一个大棚种水果。”

  今年一开年,刘红雨每天都能接到不少村民的电话。从最初大家的观望,到如今主动积极地想包大棚种植蔬菜,是因为去年东嘎村的扎西仅包大棚半年的时间,就靠自己勤劳种下的水果黄瓜,收到了48000元的劳动收益。

  “园区提供种子、肥料、技术,销售渠道由县委、县政府解决,建档立卡户没有销售的困扰,只需要认真种好大棚,就会有好的收入,这样的惠民政策,让大家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刘红雨坦言道。

  去年6月,园区内的蔬菜大棚已经从普通大棚升级到智能大棚,进入无土栽培的智能大棚后,新的种植技术随即而来,温度、湿度、水、肥料的精细计算,让刘红雨将所有精力都投入了进去。

  每天都会仔细观察不同条件下蔬菜的生长变化,刘红雨乐呵呵地说:“感觉就像学生时代备战高考,只为了一个考试结果‘成活和量产’。今年的西瓜还不错,已经产出2000多斤了。”

  刘红雨是一名党员干部,但在群众眼里却是个踏踏实实、技术出众的“菜农”,他把责任扛上肩头,俯下身子进大棚,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带动和感染着身边的人,带领群众一起走向致富奔小康的道路。

(责编: 常薇薇)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