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萨绿色生态建设综述:用绿水青山绘出美好生活
近年来,拉萨市持续实施“环境立市”战略,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全市生态环境持续向好,碧水蓝天带给群众浓浓的幸福感。
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以处理城市生活垃圾为主,由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负责运行。一期项目于2018年5月5日开始全面接收全市生活垃圾,采用垃圾焚烧、余热锅炉发电、烟气净化与处理等先进成熟的生产工艺和技术设备来处理生活垃圾。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高天保说:“生活垃圾经过地磅卸入垃圾池,发酵3至7天后可以入炉燃烧,在炉膛850度至1050度高温中进行焚烧,彻底分解一些有害物质,产生的热量用于发电,燃烧的烟气进入尾气处理设备系统,达标后排放。”
目前,拉萨市生活垃圾焚烧发电厂两台焚烧炉运行正常,各项环保指数均达到国家标准,项目符合国家发展及科学发展观要求,体现了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实现了资源节约与环境保护,推动了生态文明建设,形成了低碳发展、绿色发展和循环发展的生活生产方式。
“生活垃圾焚烧发电使生活垃圾实现了减量化、稳定化、卫生化和资源化,垃圾焚烧过程中产生的烟气污染物与飞灰、污水、噪音均达到并优于各项污染物排放标准,实现污染控制最大化,做到了水、土壤、空气、人文环境‘四不污染’。”拉萨盛运环保电力有限公司董事长、执行董事张存宽进一步介绍,焚烧发电厂自2018年运行以来,截至今年5月31日,累计接收拉萨市生活垃圾77.07万吨,累计上网电量2亿多度。
同样守护着拉萨碧水蓝天的还有拉鲁湿地巡护员。
下午3时左右,阳光正烈。在拉鲁湿地一角,巡护员正在往袋子里装沙土,用于加固湿地围栏坝,确保雨季时雨水不会漫入周边居民区。一旁的环卫工人将垃圾从围栏上清理下来,不让任何垃圾进入湿地。
湿地与森林、海洋并称全球三大生态系统。2005年7月,国务院批准拉鲁湿地自然保护区为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2008年,拉萨市委、市政府将管理站升为保护区管理局。
目前,拉鲁湿地共有50多名巡护员,他们守护着“拉萨之肺”。拉鲁湿地巡护员强巴说:“因为群众要来参观,所以现在每天早上都要将步道打扫干净,还要加固拦水坝,不然雨下大了,水会进入周围的小区,给居民带来不便。”
拉鲁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总面积为12.2平方公里,湿地内动植物资源丰富,在增加湿度、补给氧气、净化空气等方面起到了巨大作用。
近年来,拉萨市高度重视拉鲁湿地的保护和恢复,先后开展了拉鲁湿地一、二、三期保护工作,建立起了比较科学、规范的湿地保护与管理体系。
生态环境好不好,最后还是鱼和鸟说了算。随着湿地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生态系统功能得到恢复并逐渐增强,湿地里的动植物资源越来越丰富。
拉鲁湿地国家级湿地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副局长尼玛多吉告诉记者:“动物常见的有裂腹鱼类以及裸鲤鱼和鳅鱼类;鸟类有红脚鹬、棕头鸥、白骨顶、潜鸭及黑颈鹤等。从2015年在湿地越冬的候鸟有4种6000余只、常年栖息在湿地的鸟类有21种约5000只,增加到2019年越冬候鸟6种12000余只、常年栖息的21种7000余只。2016年以来,新发现白腰雨燕、绿翅鸭、鸬鹚等在湿地栖息。”
2019年5月开始,拉鲁湿地巡护步道面向市民试行开放,也是从那时候起,每年的4月底至10月底,市民群众可以在蓝天白云下,悠闲地漫步于绿树和风中,欣赏着清水绿岸、鱼翔浅底,共享生态文明建设成果。“今天来拉鲁湿地逛了逛,徜徉在绿意盎然的环境中,让人身心舒畅。可以看出来,政府在湿地保护这块做了很多工作。其实不仅是拉鲁湿地,现在拉萨整体的环境都越来越好,越来越宜居,我们老百姓非常高兴。”市民米玛扎西说。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生态文明建设既非一日之功,又非一己之力。消除“无树户”“无树村”、污水处理、绿色围城、垃圾焚烧发电、拉鲁湿地保护、拉萨河治理……随着一项项措施的落地落实,拉萨的生态文明建设工作不断迈上新台阶,市民群众从生态保护中得到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西藏藏羚羊大规模进入“迁徙季” 截至去年藏羚羊种群数量约30万头
自治区林草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20年底,西藏已建成各类自然保护区47个,保护区总面积41.22万平方公里,占全区国土面积的34.35%。[详细] -
西藏山南市水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
“十三五”期间,山南市积极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努力守护好青山绿水和雪域净土,重要江河湖泊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为90%,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详细] -
拉萨市扎实推进水污染防治和水生态修复
通过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实施,拉萨市水生态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保护区鸟类栖息地面积不断扩大。[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