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那曲篇:草原处处气象新

发布时间:2021-08-20 10:15:00来源: 中国西藏新闻网

1.jpg
纳木错岸边的圣象天门。

2.jpg
位于嘉黎县的西藏娘亚牦牛养殖产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标准化养殖场的周岁牛圈。

3.jpg
身着民族服装的藏北居民。

4.jpg
青藏铁路沿线派出所民警在巡查途中向行驶的列车敬礼。

5.jpg
那曲举行高校毕业生创业大赛。这是进入决赛的选手在进行才艺表演。(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七十载风雨兼程路,藏北高原换了人间。西藏和平解放前,在政教合一封建农奴制度的黑暗统治下,整个羌塘草原民不聊生、社会凋敝,各项事业一片空白。

  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那曲市历届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各族干部群众,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西藏工作的一系列方针政策特别是中央历次西藏工作座谈会精神,一届接着一届干、一张蓝图绘到底,在广袤的藏北高原创造了短短几十年跨越上千年的人间奇迹。

  70年前,那曲经济基本上是靠天养畜的传统牧业,物资贫乏,产业几乎为零,经济发展缓慢。70年来,那曲经济社会诸多方面发展实现了零的突破,经历了从低层次、低级别到高层次、高水平的发展过程,经济制度、经济结构、经济增长发生了巨大变化。全地区生产总值从1990年的2.95亿元增长到2020年的171.41亿元,增长了58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85年的5404万元增长到2020年的29.08亿元,增长了54倍;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640.75元增长到2020年的41635元,增长了65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980年的175.55元增长到2020年的13651元,增长了78倍;三次产业结构从1990年的85∶1∶14调整为12.5∶31.7∶55.8。那曲经济社会保持了迅速发展势头,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升。

  70年来,那曲树牢和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脱贫攻坚取得历史性胜利。找准脱贫攻坚的关键点和突破点,制定实施“4+6”扶贫举措,凝聚社会合力,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困扰那曲几千年的绝对贫困问题得以解决。“十三五”期间,累计减贫31907户137033人,1173个贫困村(社区)全部脱贫,1个贫困县、10个深度贫困县(区)全部脱贫摘帽,历史性消除绝对贫困。易地扶贫搬迁12654户50335人,建成产业扶贫项目404个,彻底挪了穷窝,拔掉了穷根。

  70年来,那曲大力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保持生态环境持续良好。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生态安全屏障日益坚实。全力支持和配合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考察研究。稳步推进藏西北羌塘荒漠生物多样性生态功能区保护工程、怒江源重要生态功能保护区工程。环境空气质量在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排名第18名。市区空气质量指数优良率达98%以上。各县(区)县域水质、国控断面水质、城镇集中式饮用水水质达标率均为100%。那曲城市科技种树实现突破性进展。嘉黎县列入国家生态综合补偿试点县。创成13个自治区级生态乡镇、473个生态村。

  70年来,那曲不断激发内生动力,产业建设取得新进展。探索实施畜牧业转型升级,发展农牧民专业合作社1540家,辐射带动农牧民32.29万人,牧业发展迈出实质性一步。以电子政务、电子商务、“万村千乡”市场工程为主要内容覆盖城乡的市场网络体系基本形成,那曲市级电商中心与淘宝、京东平台进行对接,初步实现在线试运营。尼玛县当惹雍错·中象雄旅游景区、比如·唐蕃古道文化旅游景区和萨普冰川旅游景区成功申报国家3A级旅游景区。西藏大德水菱镁科技产业园入驻藏青工业园,羌塘长荣服装“智造”项目落户拉萨经济技术开发区,“飞地”招商迈出实质步伐。文化生态旅游业、民族手工业、藏医药业、矿产业得到全面发展。

  70年来,那曲突出保障和改善民生,社会各项事业蓬勃发展。“十三五”期间,那曲市全日制高校毕业生共计9190人,已就业8886人,就业率96.69%。农牧民转移就业36.29万人,增收共计31.57亿元。7个县(区)通过国家级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验收,5个县通过素质教育验收,“五个100%”教育目标任务持续巩固。医疗服务水平持续提升,那曲市人民医院成功创建三级甲等医院,7个县人民医院创建等级医院,每千人拥有床位数和医疗人员分别实现4.3张、4.1人。农牧区医疗制度和城乡居民免费体检全覆盖,人均预期寿命达64.3岁。建设养老服务机构,建成全区首家高海拔医养结合中心。文化广电事业发展繁荣,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健全,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能力显著加强。

  栉风沐雨七十载,砥砺前行续华章。今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预计第二季度,那曲市生产总值完成76亿元,同比增长8%;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4173元,同比增长1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预计达到22113元,同比增长11%。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