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做好“中华水塔”守护人
野生动物栖息的“乐园”。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供图
开栏的话
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念兹在兹,对青海生态文明建设高度重视。“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科学定位;“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政治嘱托;“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青海的优势和骄傲”,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发展厚望;“努力把青藏高原打造成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是习近平总书记对青海的奋进激励。
为深入宣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第七次西藏工作座谈会、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和在青海考察工作时的重要讲话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省委十三届十次全体会议精神,本报即日起开设《牢记总书记嘱托 打造生态文明高地》专题,全媒体、全景式宣传报道青海省高举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伟大旗帜,牢记总书记嘱托,牢记“国之大者”,坚持“三个最大”省情定位,奋力推进“一优两高”,打造“八个新高地”,加快把青藏高原打造成为全国乃至国际生态文明高地的积极探索和生动实践。敬请关注。
2016年至2021年,看似寻常的年轮流转,但却是青海不平凡的五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参加青海代表团审议并发表重要讲话,两次踏上青海高原考察,为青海发展擘画奋进蓝图。
今天,当青海作为国家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在全国生态安全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时,三江源已经成为大美青海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亮丽名片。青海儿女深知,要心怀“国之大者”,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定不移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坚定不移做“中华水塔”守护人。
以“国家公园”建设
筑牢生态安全屏障
在青海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坐标轴上,推动实施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必将成为青海发展史上的大事记,这不单单只是为了保护极地江源稀缺珍贵的生态资源,更是青海准确认识和分析省情定位后,求变求新谋发展的战略行动。2015年,青海省向中央上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在生态保护领域开启了一场全新的改革探索。
2016年年初,随着中办国办正式印发《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方案》,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青海启动,这对青海是挑战更是机遇。时至今日,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任务已全面完成,通过积极探索形成了“一面旗帜引领、一个部门管理、一种类型整合、一套制度治理、一户一岗管护、一体系统监测、一支队伍执法、一众力量推动”的三江源模式。实践证明,在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下,这场无中创有、有中创优的生态文明体制改革为青海赢得了美誉,目前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已顺利通过评估验收。
曾经政出多门、权责交叉的“九龙治水”管理状况,被如今的“一龙治水”有效破解。青海省在强化顶层设计、创新管理体制、提升治理水平、优化自然保护地等诸多方面进行了原创性探索改革,并积累了一系列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得益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在体制机制的约束和激励中,形成了从政府行动到群众自觉参与的生态环保风尚,长江、黄河、澜沧江得到了更严格的保护,实现了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承诺,每年将有600多亿立方米源头活水从青海流出滋润华夏大地。
如今,三江源区主要保护对象都得到了更好的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质量得以提升,生态功能得以巩固,水源涵养量年均增幅6%以上,草地覆盖率、产草量分别比十年前提高了11%、30%以上。野生动物种群明显增多,藏羚羊恢复到7万多只。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可可西里成功入列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面积最大、海拔最高的世界自然遗产地。
守护绿水青山
扩大生态“版图”
今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青海考察时强调,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
青海最大的价值在生态、最大的责任在生态、最大的潜力也在生态,要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从提出“生态立省”战略到实施“一优两高”战略部署,青海一直在生态保护的不变量中寻求发展的最大值,牢固树立生态保护优先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创造高品质生活。
对于青海,生态是谋求可持续发展的坚实基础。一路走来,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下,省委省政府大手笔投入、大力度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从湟水流域到三江源头,从青海湖畔到祁连山下,生态环境发生了质的变化,源于优美生态环境的幸福感、获得感不断提高,广大群众的生活质量也发生了明显改善,良好生态环境已经成为群众最普惠的民生福祉。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稳步推进。青海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二期工程规划实施中期评估结果显示:三江源地区生态系统退化趋势得到初步遏制,生态建设工程区生态环境状况明显好转,生态保护体制机制日益完善,农牧民生产生活水平稳步提高,生态安全屏障进一步筑牢。同时还探索形成了黑土滩综合治理、牧草补播及草种组合搭配、“杨树深栽”、“拉格日模式”等一批可借鉴模式和技术。
今日青海,扎扎实实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开展保护“中华水塔”行动,三江源、祁连山等区域重点生态工程成效明显,国土绿化提速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五级河湖长制体系全面建立。今日青海,湿地面积稳居全国首位,青海湖裸鲤资源蕴藏量较实施保护前增长38倍,森林覆盖率由6.3%提高到7.5%,草原综合植被盖度达到57.4%,普氏原羚由上世纪末的300多只恢复到2700多只。
推动实现
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建设国家公园,格局在于寻找人类发展与自然保护的平衡点,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今天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共有17211名生态管护员持证上岗,生态管护公益岗位实现“一户一岗”,这不仅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内新的尝试,更成为青海省保护生态的可借鉴经验。
卓玛加,来自玉树藏族自治州曲麻莱县曲麻河乡多秀村,如今是三江源生态管护队伍中的一员。他在家乡成为三江源国家公园重点保护区域后,就积极报名成为了国家公园内的一名生态档案员,肩负着常规巡护和记录生态变化的双重任务。
目前的三江源国家公园内,已构建起“生态管护+基层党建+精准脱贫+维护稳定+民族团结+精神文明”六位一体的生态管护模式,推进组织化管护、网格化巡查,组建乡镇管护站、村级管护队和管护小分队,利用马队、摩托车队、流动帐篷及多媒体收视系统,构建远距离“点成线、网成面”的管护体系。
积极探索生态保护和民生改善共赢之路,将生态保护与牧民充分参与、精准脱贫、增收致富相结合,多措并举探索生态、生产、生活“三生”共赢发展之路。
如今,澜沧江源园区的昂赛大峡谷特许经营成为了很多人向往的生态新体验。随着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纵深推进,昂赛大峡谷开展漂流、自然观察等生态体验项目被纳入特许经营范畴并进行规范,不仅得到国家相关资金的支持,更为当地牧民带来可观收入。才旺多杰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是一名生态管护员,还是一名生态宣传员,得益于特许经营的实施,他实实在在受了益。
三江源国家公园体制试点以来,青海省积极引导牧民群众充分参与、增收致富、转岗就业、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组织实施产业扶贫、安居扶贫、社会扶贫、脱贫保险及农牧民转产就业培训,通过扶持园区畜牧合作社,支持搬迁牧民产业发展等手段,多渠道开发提供就业岗位。同时,积极鼓励引导并扶持牧民从事公园生态体验、环境教育服务以及生态保护工程劳务、生态监测等工作,使他们在参与生态保护、公园管理中获得稳定长效收益。
牢记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青海时的殷切嘱托,青海正在加快建设世界级盐湖产业基地,打造国家清洁能源产业高地、国际生态旅游目的地、绿色有机农畜产品输出地,积极培育生态、数字、循环和平台经济。当大美青海成为美丽中国最靓丽的绿色名片,青海的生态版图由小变大、由浅至深,“两山”理念被不断印证,良好的生态环境反哺工业、农业、旅游等产业时,一个绿色有为的青海将为美丽中国添彩。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甘青宁将联合开展黄河生态环保地质工作
记者20日从地质科技创新暨第三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地学合作推进交流会上获悉,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将在2022年至2025年间,联合开展地质工作,助推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详细] -
江源科考:长江源湖泊面积明显增长
夏日的长江源区,草甸碧绿如毯;蓝天白云映衬下,湖面平静如镜。地处青藏高原的长江源区,无论是冰川融水汇聚,还是地下水渗出形成,大大小小的湖泊。 [详细] -
西藏拉萨市总工会慰问环卫工人
达瓦卓玛表示,希望环卫工人继续发扬无私奉献的精神与不怕苦、不怕累、不怕脏的作风,立足本职、爱岗敬业,努力为广大市民群众营造一个更加绿色生态、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