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网友热议塞罕坝精神——一棵树 一片林 一群人

发布时间:2021-08-27 14:52:00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8月23日至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北省承德市考察时强调,要传承好塞罕坝精神,深刻理解和落实生态文明理念,再接再厉、二次创业,在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新征程上再建功立业。

  塞罕坝林场建设史是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半个多世纪以来,一代代塞罕坝人接续奋斗,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在互联网上,塞罕坝精神引发网友热议。

  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

  8月24日,新华社“学习进行时”栏目推出文章《塞罕坝,习近平为何如此关注》,该文被各大新闻网站转载。文章指出,“塞罕坝,习近平总书记一直牵挂于心”,“习近平总书记高度肯定塞罕坝人长期以来的坚守和奉献,为塞罕坝精神深情点赞。”

  什么是塞罕坝精神?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对塞罕坝林场建设者感人事迹作出重要指示指出,55年来,河北塞罕坝林场的建设者们听从党的召唤,在“黄沙遮天日,飞鸟无栖树”的荒漠沙地上艰苦奋斗、甘于奉献,创造了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近日,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塞罕坝机械林场时强调,你们用实际行动铸就了牢记使命、艰苦创业、绿色发展的塞罕坝精神,这对全国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示范意义。

  荒原变林海的人间奇迹波澜壮阔、震撼人心。8月25日,求是网发文介绍说,塞罕坝位于河北省承德市围场县北部。早年,这里曾是清王朝木兰围场的一部分,同治年间开围放垦,致使千里松林被砍伐殆尽。到新中国成立之初,过去的原始森林已变成高原荒丘。1961年,林业部决定在河北北部建立大型机械林场,并选址塞罕坝。1962年,塞罕坝机械林场正式组建,来自全国18个省市的127名大中专毕业生,与当地干部职工一起组成了一支369人的创业队伍,拉开了塞罕坝造林绿化的历史帷幕。一代代塞罕坝人薪火相传,用半个多世纪的接力传承,以青春、汗水甚至血肉之躯,筑起为京津阻沙涵水的“绿色长城”。

  在“人民日报”客户端,网友们写下这样的留言:“过去的塞罕坝,飞沙走石;如今的塞罕坝,生态典范”,“弘扬塞罕坝精神,持之以恒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浪微博上,网友这样评论:“塞罕坝人真的很伟大,听从党的召唤,前赴后继,接续奋斗”,“他们种下的是树,更是希望,是未来”。

  如今,“塞罕坝”这三个字,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地名,更是一个绿色发展的美丽符号。2017年12月,塞罕坝林场建设者获得联合国环保最高荣誉——地球卫士奖;2021年2月,塞罕坝机械林场荣获全国脱贫攻坚楷模称号。

  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

  半个多世纪,一代代塞罕坝人书写了一部可歌可泣的艰苦奋斗史,他们的奋斗故事感人至深。

  尚海纪念林位于塞罕坝机械林场原马蹄坑造林会战区,是百万亩林海起源地。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来到这里,沿木栈道步行察看林木长势,了解动植物保护等情况。

  尚海纪念林背后有一段感人的故事。8月24日,新华网发布的一篇文章记述了那段往事。“尚海”二字指的是林场第一任党委书记王尚海。他本来是承德地区农业局局长,1961年,国家决定在河北北部建设一座大型机械林场,他受命来到塞罕坝,从此把毕生心血奉献在这里。

  前两年造林成活率只有8%。一次次失败,一度冷了林场年轻人的热情。1964年,王尚海发现了马蹄坑。这里地势平缓,适宜机械作业。他精心挑选了100多人,挺进马蹄坑,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大会战。会战期间,大家吃住在山上。

  就这样,马蹄坑坡上全部栽上了落叶松,开创了国内机械种植针叶林的先河。数不尽的日夜期盼和辛苦付出,终于收获了这一片稚嫩的绿色,王尚海等人号啕大哭,泪如雨下。

  “一棵树,一片林,一群人。”8月24日,“经济日报”微信公众号发文这样概括塞罕坝的故事。文章写道,在塞罕坝,挺立着一株树龄近200年的落叶松,这是塞罕坝林场的第一棵树。59年前,它给了第一代林场建设者“这里可以栽树”的启迪。今天的塞罕坝,森林面积115万亩,森林覆盖率超过80%。林场工人这样形容,如果把人工林按一米的株距排开,可绕地球赤道12圈。如今,塞罕坝许多林场员工的名字都带有“林”“树”“松”“山”等字,他们是林场建设者的第二代、第三代,正所谓“造林筑梦不停顿,献了青春献子孙”。

  塞罕坝机械林场月亮山上建有集防火瞭望和资源管护为一体的望海楼。8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亲切看望驻守望海楼13年的护林员刘军、王娟夫妇。8月24日,新华社报道了夫妇二人的故事:在防火紧要期,他们每天对望海楼周围近20公里范围内的森林进行定时瞭望,白天每15分钟向林场防火指挥部通报林区火情,在重点时期夜间还要每1小时通报一次。年复一年、日复一日,他们战胜孤寂艰难的生活环境,时刻守卫着塞罕坝的安全。

  塞罕坝的故事感动了无数网友。网友“秋云”说:“望海楼上夫妻瞭望员,常年忍受着单调与寂寞,实在是不容易。”网友“喵喵同学”说:“他们用一生开垦一片荒地,用信念种出一片森林。”网友“曾经的记忆”说:“这是最美的青春。”网友“事儿”说:“向平凡而伟大的工作者致敬!”

  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范例

  塞罕坝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的生动范例,有很强的示范效应。8月25日,求是网撰文指出,塞罕坝机械林场的成功实践雄辩地证明,对于生态脆弱、生态退化地区,只要科学定位,久久为功,自然生态系统完全可以得到修复重建,让沙地荒山变成绿水青山;只要坚持绿色发展,完全可以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让绿水青山成为金山银山。

  绿色发展引发网友热议。在“新华社”客户端,网友们这样写道:“建设美丽中国,呼唤更多的‘塞罕坝’”,“绿色发展才是长久之计”。在“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留言区,网友们说:“生态之道,富民之道,强国之道”,“大好河山,越来越美”。

  如今,绿色成为中国高质量发展的鲜明底色。8月24日,“新华视点”微信公众号发布文章指出,绿色,浸染了塞罕坝,也在中华大地上、在每个人心里生长。近年来,中国深入实施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每年造林面积都在1亿亩以上。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续30年保持“双增长”。日前印发的《“十四五”林业草原保护发展规划纲要》提出,将坚持存量增量并重、数量质量统一,科学精准精细管理,全面提升科学绿化水平,到2025年,完成国土绿化5亿亩。

  “大力弘扬塞罕坝精神,是更好地建设美丽中国的需要。在山西右玉、在陕西榆林、在甘肃民勤……一代又一代人与沙害抗争,‘绿色长城’不断在神州大地延展。”8月24日,“人民日报”客户端发文如是说。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