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保护自然的理念正在中国生根发芽
近日,云南省昆明市将数万粒花种寄往中国30余城市,邀请全国民众共同关注即将在昆明举行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与这些种子一样,播撒在中国民众心中保护自然的理念正在生根发芽。”中国著名野生动物摄影师奚志农如是说。
现年57岁的奚志农,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国野生动物的拍摄和保护,实践着“用影像保护自然”的信念。1983年,年轻的奚志农在参与科教片《鸟儿的乐园》的拍摄时,第一次接触到野外摄影。但摄制组使用黑颈鹤标本以假乱真进行拍摄的方式,让奚志农无法认同。“当时我就下定决心,我要学会摄影,要拍摄自由飞翔的鸟儿。”自此,他的心中就种下了一粒成为野生动物摄影师的种子。
1990年之后,奚志农逐渐将目光转向野生动物以及它们的栖息地。1992年至1996年,他六进云南白马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将鲜为人知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滇金丝猴展现在大众面前,并由此保住了它们所栖息的一片原始森林。
他曾拍摄过一张滇金丝猴母子的照片。照片中,母猴紧紧抱着小猴,眼神中满是温情。“我们看到的滇金丝猴和人类如此相似,小猴子在妈妈怀里的这一刻令人动容。”奚志农感叹。
1997年,奚志农首次报道了藏羚羊被大肆猎杀的危机状况,以及“野牦牛队”为保护藏羚羊做出的艰苦卓绝的努力。他既拍摄到了一只小藏羚羊静静等待母亲的温馨画面,也拍到了遍地藏羚羊尸体的惨烈景象。正是他的照片,极大促进了国内外公众对长江源头生态及藏羚羊保护的关注。
“我想这就是影像的力量吧。”奚志农说,“作为一名野生动物摄影师,我是幸运的。我所能做的,就是把地球上的风景通过镜头传递给越来越多的人。”
多年来,奚志农始终驻守一线,用影像、图片、声音等形式记录野生动物的生存故事。他传递的不仅是风景,还是关于自然、关于野生动物的保护之声。
2002年,奚志农创办了“野性中国”公益机构,致力于通过影像传播和推广自然保护理念。从2004年起,“野性中国”开始举办“中国野生动物摄影训练营”,通过培养自然摄影人才,用影像记录中国的生物多样性,共同推进中国野生动物保护事业发展。
2017年,奚志农的“传递”发挥了重要作用。“野性中国”发文称,其与多家环保组织调查后发现,云南红河上游正在建设的水电站会淹没绿孔雀一部分重要栖息地和季雨林,将对域内绿孔雀种群生存带来重大风险。最终,在多方共同努力下,红河流域的绿孔雀栖息地被国家划入生态红线。
“现在来看,在中国,从政府到民间,保护自然理念的种子正在撒播到越来越多的人心中。前段时间受到全社会关注的亚洲象北移事件就是最好的证明。”奚志农说,“不过,保护自然、保护野生动物,仍然会是一场长期的‘持久战’。”
近几年,奚志农在青海玉树开展“牧民摄影师成长计划”。“让最接近野生动物栖息地的牧民们,拿起相机记录自己最熟悉的野生动物,他们会成为最合适的记录者和传播者。”奚志农还建议,中国的学校和家长可以让孩子们多走近大自然。“保护自然,要从认识它开始。”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一个“追”鸟人的18年观察:越来越多鸟类栖息成都
9月4日上午还在雅安参加观鸟与生态环境保护相关的会议,今日又将出发前往崇州西山“追”猛禽,这就是沈尤周末两天的行程安排。 [详细] -
和谐共生三江源
切保是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黄河乡白玛纳村的一位普通牧民。2012年切保由“草原的人”转变成了“国家的人”,成为了一名三江源国家公园生态管护员。 [详细] -
可可西里藏羚羊数量“涨”至7万多只
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了解到,近年来,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不断加大保护力度,有效遏制了盗猎藏羚羊案件的发生,保护区内藏羚羊种群数量从不足2万只“涨”至7万多只。[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