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塞上江南变得更美:宁夏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创新
宁夏银川阅海湿地公园。 李泽阳 摄
千顷蒲苇吐翠,万只水鸟飞鸣。初秋的银川阅海湿地公园,绿荫遍布、水盛鱼肥,错落有致的楼宇倒映在湖水中,与蓝天交相辉映,美若画卷。9月2日,中新网记者来到银川阅海湿地公园,和宁夏大学生态环境学院教授璩向宁一起,探寻银川“绿肺”。
2018年,宁夏大学联合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共同承担了“宁夏阅海湿地典型退化区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项目经宁夏科技厅批准立项,集成芦苇茎秆无性繁殖的退化湿地植被恢复、芦苇湿地微地貌构建等技术,在人工辅助条件下的湿地植被恢复比自然状态缩短了5—8年,资金投入较常规修复技术降低80%,同时提升了普通燕鸥的繁殖水平。
璩向宁介绍,曾经宁夏沿黄区域水鸟繁殖生境功能普遍退化,出现了水鸟弃岛、弃巢的现象,阅海湿地公园也不例外。但工作人员2020年发现这里分布着数十处巢穴。“这一变化充分证明了‘宁夏阅海湿地典型退化区域水生态修复技术与示范项目’的成效。”璩向宁说,每年春夏时节,阅海湿地公园都会迎来上百种、数十万只候鸟在此栖息繁衍。
这只是宁夏持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宁夏加强东西部科技合作,在典型区域生态修复、水环境改善、重点行业节能减排、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等领域,加强与中国科学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浙江大学、厦门大学等国内科研院所和重点院校的科技合作与交流,促进了宁夏生态环境领域科技人才培养、科研能力提升。
这几年来,宁夏通过东西部科技合作,所组织实施的科技项目也取得了较好成效。贺兰山矿山生态修复治理技术示范推广7万平方米,植物种植成活率达到30%至60%;研发全自动污水处理及中水回用一体化设备用于处理葡萄酒生产废水,在贺兰山东麓葡萄酒产区大范围推广应用;构建“秸秆碳还田技术模式”和“旱区豆禾轮作技术模式”,水肥资源的综合利用效率提高6%,水分利用率提高10%以上,综合生产成本降低10%以上。
刚刚闭幕的第五届中阿博览会上,甘肃、青海、宁夏三省区也表示将在2022年至2025年间,联合开展地质工作,助推黄河流域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
据悉,宁夏科技厅目前已围绕黄河流域和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建设的重大科技需求,以“一河三山”保护、治理为重点,立足“一带三区”生态特点和发展实际,聚焦黄河安澜保障、生态保护修复、环境污染治理、资源综合高效利用等重点领域,提出推进技术创新和成果转化、培育壮大绿色产业、培养引进高端科技人才、建设创新平台和科普基地的具体措施,确定生态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科技创新工作努力方向,形成具有宁夏特色的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体系。
巍峨贺兰山下,黄河滔滔,碧空万里、莺飞草长。宁夏因黄河而兴、因黄河而美,因此也倍加珍惜。宁夏将继续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科技创新,科技创新也将令宁夏“万象更新”。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中国梦 黄河情】宁夏白芨滩:在这里,三代人的努力挡住了沙漠
白芨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白芨滩防沙林场)位于宁夏灵武、银川市黄河以东毛乌素沙地边缘,离黄河最近距离只有5公里。[详细] -
治沙无问西东 宁夏成全国首个实现沙漠化逆转的省区
毛乌素沙地和腾格里沙漠一东一西,将宁夏北部平原夹裹在中间。黄河流经的这块平原,自古就有塞上江南的美誉。治理沙害,对宁夏人而言意味着生存。[详细] -
走进宁夏沙湖:保护湿地生态 打造塞上江南新名片
宁夏沙湖景区旅游资源丰富、自然景观多元,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美丽富饶的宁夏平原上。开发建设29年来,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渔湖发展成为国家首批5A级景区,全国35个王牌旅游景点、中国十大魅力湿地。[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