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缉校》发布 百万字史料开启千年对话
26日,《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正式发布。该书梳理了公元前239年-1949年两千余年间文献史料中有关云南生物多样性的内容,形成了100余万字的著作,诠释了云南之美的历史渊源,为云南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提供了真实厚重的文献基础。
据了解,该书由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联合推出,是基于云南省社科院江燕、毕先弟两位专家数十年积累,在现存300多种古籍中整理出从《史记》“庄蹻开滇”到新中国成立之前(公元前239年-1949年)2000余年间,与云南有关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花卉、茶叶文献史料上万条,按照“动物王国”“植物王国”“世界花园”三个篇章的全新框架分类编排、校勘注释,最终选取具有云南特色的23属5500余条,编纂而成100余万字的著作。
《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以即将召开的《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约方大会第十五次会议(COP15)为契机发布,将沉睡中的文献史料“穿越时空”般重新带回人们视野,向世界展示云南古代丰富的植物、动物、微生物,诠释了云南之美的历史渊源,为云南作为生物多样性宝库提供了真实厚重的文献基础,对进一步推动生物多样性保护工作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
当日,第二届“云岭智库论坛”同期举办。论坛现场,来自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云南大学、云南省农科院花卉研究所的专家学者围绕“生物多样性”作主题发言。专家们认为,云南有特殊的地理区位、复杂多样的地形地貌、多样的气候条件构成的生态环境多样性,孕育形成云南的生物多样性,自远古就生活在云南的各民族先民,在长期与大自然相互依存的实践中,发展出与生态环境多样性和生物多样性相互适应、高度融合的民族文化多样性。
云南省社会科学院、中国(昆明)南亚东南亚研究院专家、本书作者之一江燕表示,《生物多样性云南史料辑校》是从传统学术研究向社会服务功能转变,为当代提供信史的开创性、创新性成果,辑录史料古为今用,既不失古籍整理研究之严谨古朴,又与COP15国际接轨,向世界展示中国奉献全球可持续发展暨保护生物多样性的“中国智慧”与“云南经验”。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2020年到云南昭通越冬黑颈鹤超1900只 创历史最高记录
云南省昭通市人民政府党组成员、副市长王东锋介绍,作为昭通的明星物种,黑颈鹤主要分布于昭通市昭阳、巧家、永善3县区。其中,昭阳区的大山包湿地公园是黑颈鹤越冬栖息的主要场所。[详细] -
四川南充流域监管不力 嘉陵江南充段生态环境问题突出
据生态环境部微信公众号消息,中央第五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组督察四川发现,南充市嘉陵江流域保护工作不力,违规采砂、侵占岸线、废旧船舶滩涂拆解等问题长期存在,嘉陵江南充段生态环境遭到破坏。[详细] -
青海三江源腹地达日黑土滩治理成效显著 上百名脱贫牧民受益
地处三江源腹地的达日县近年来黑土滩治理成效显著,累计吸收514名脱贫人口从事草原生态管护工作,人均年工资21600元。累计有514户脱贫户,从生态补偿金中户均受益18220元。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