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建好高原生态绿色边城——山南市隆子县生态文明建设小记

发布时间:2021-10-14 09:38:00来源: 西藏日报

  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在实践“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路上,山南市隆子县步履铿锵、砥砺前行。

  山南市隆子县平均海拔3800多米,常年缺氧多风寒冷。围绕美丽隆子、幸福家园创建工作,隆子县把做好生态保护作为一项重大的政治工程、民生工程,坚持生态环境保护与富民利民相结合,走符合隆子县实际的生态资产增值、生态产业转化、生态文化旅游、生态家园建设之路。

  目前,全县蔬菜种植、农畜产品加工、民族特色手工业等产业实体达37家,一村一品格局基本形成。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隆子县,风沙肆虐,庄稼难以存活。当地人形容当时恶劣的自然环境:“风沙一起尘飞扬,四野茫茫不见房”“一天吃进二两土,白天不够晚上补”。隆子县新巴乡原乡长朗宗带领群众在隆子河谷植树造林,由于沙棘对土质要求不高,抗碱、抗旱性强,所以沙棘苗成为隆子河谷植树造林的首选。

  当时,没有沙棘苗,就到60公里以外的雪沙乡去砍,再进行人工培育;没有运输工具,全靠肩挑背扛;没有劳动工具,就用手刨,通过不懈努力和艰苦奋斗终于建成了万亩沙棘林。

  一代又一代隆子人积累起来的绿色成果,如今正成为隆子人的精神和物质财富。生态环境呈现出“两增两减”的巨大变化,降水量高了,沙尘天数减少了,良田增多了,盐碱地减少了。

  2019年9月,隆子县的沙棘林被确认为“世界最大人工种植连片沙棘”。目前,全县人工沙棘林种植面积为50.33平方千米,2020年,隆子县累计出售沙棘果产生效益超过95万元,沙棘苗产生效益超过169万元,几万亩沙棘林在隆子河谷形成了一条长40千米的绿色“哈达”。

  隆子县因特殊环境、特殊土质,较适应黑青稞的生长。近年来,隆子县打通“传统”与“现代”,贯通“上游”与“下游”,融通“生态”与“产业”,实现青稞生态转化。目前,“隆子黑青稞”荣获国际商标节金奖。全县黑青稞加工企业已达9家,年加工量达125万斤以上,实现产值937.53万元,带动群众增收359.38万元。同时,立足万亩青稞景观、望果节、节庆祭祀,隆子县加快黑青稞生产向三产融合,迈出增值第三步,发展黑青稞观光休闲旅游,形成“种植、加工、品牌、文化、旅游”一体化。

  真金不怕红炉火,酒香不怕巷子深。虽地处边境、位置偏远,但隆子县丰富的原生态自然景观和独具魅力的地域风情,还是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慕名而来。

  2018年,在G219国道施工、交通不便的情况下,依然接待游客突破3.4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750余万元。这座雪域高原的边城正在焕发勃勃生机。

  如今,隆子县人民深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优美的生态环境是“摇钱树”,家乡的青山绿水可以源源不断带来财富,群众享受着生态红利,踏着坚定的步伐去拥抱美好的生活。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