牧野有新歌——记林芝市朗县拉多乡牦牛养殖业的新发展
十一月的朗县拉多乡,行走山间需要裹上厚厚的棉衣。天微微亮,朗县拉多乡扎村牦牛育肥基地的农牧民却身着单衣忙碌着准备饲草,他们说日子越过越红火,干活有劲,一点也不觉得冷。
朗县拉多乡地处高山峡谷,土地资源匮乏,旁人看来本不适合集中养殖,而如今却已在半山腰上建成了22亩的牦牛育肥基地,不到一年,营业额近300万元,户均分红2000元。“牛在草地上真迷人,乳白色的奶汁也是那么的好……这么好的政策,党的恩情永远忘不了。”基地农牧民改编的悠悠牧歌,唱出了牦牛养殖业的新发展。
党支部有担当、善作为
早在2019年,拉多乡扎村党支部就计划着打造短期性的牦牛育肥基地。但当时大多数村民持观望态度,犹豫要不要入股。
“没有牛,那不行,我先把自家的牦牛纳入基地。”扎村党支部书记拉巴次仁在支委会会议上异常坚定地表示。半年时间里,支委会其他成员以及村里的党员也相继掏出家底,到了2020年底,扎村牦牛育肥基地正式成立。党支部一班人跑市场洽谈合作,投工投劳建设和完善基地,并邀请技术专家到村里开展牦牛养殖技术培训,聘请专业机构完善经营管理制度、理清集体经济账目,在大家的脑海中已有了蓝图。
从“要我致富”到“我要致富”
过去,扎村村民因“冬宰惜宰”的陈旧观念,有牛不愿意卖、不舍得卖,甚至随主人终老,空守着漫山的牦牛,却把日子过得愈发清贫艰苦。
“想致富就要行动起来!”村民益西说。他将自家牦牛作股纳入基地,与基地达成协议收购育肥成功后的牦牛,在县城租赁摊位零售新鲜牦牛肉,今年卖出7头,收入9万余元。近年来,扎村党支部在转变农牧民陈旧观念方面持续发力,加强思想教育引导,鼓励全村村民以牦牛为股份加入基地。现在,大家都全身心地扎进“我要致富”的行动中,抱团发展牦牛养殖业,主动奔小康,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得到有效提升。
大胆尝试、勇于创新
牦牛育肥基地投产后,规模不断扩大,效益不断攀升。此时的情形如育肥基地负责人贡布所说:“缺入栏、不缺出栏。”
扎村党支部创新经营方式方法,吸纳更多牦牛“加盟”,对被收购方实行“多卖单价高、少卖单价低”的策略,此后,30万元、50万元、100万元……年内多次打破育肥基地购入牦牛的单笔成交纪录。拉多乡党委、乡政府大力扶持育肥基地,着力将育肥基地打造为全乡牦牛养殖业的中心,按照每头100元的标准为卖方设立出栏奖励金,鼓励牦牛养殖合作社、养殖大户、农牧民家庭出栏牦牛到基地,构筑起较为完整的牦牛产业链,带动全乡广大农牧民增收致富。今年,全乡牦牛出栏率较去年翻了两番,自家牛圈存栏越来越少、育肥基地出栏越来越多,一减一增,撑起了群众的腰包。
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
扎村党支部在提高育肥基地牦牛数量的同时,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走生态畜牧之路。
扎村拥有草场1.8万余亩、林地近1000亩,过去农牧民放牧,牛羊成群、上山进林,草畜平衡一时难以把握,养得多,破坏生态;养得少,谈不上致富。牦牛育肥基地建成后,农牧民的个人牛圈陆续拆除,撒上草种、种上木苗。党支部带着党员、群众实施基地空地绿化,主要栽植果树,制定计划每年在路旁、村旁、田旁、水旁植树5000棵以上,村民大会一次性全票通过将禁牧万亩纳入村规民约。
随着思想引导、发展策略的深入,牦牛育肥基地的发展步入“快车道”,广大农牧民得到实实在在的好处,正朝着拉多乡党委、乡政府提出的“千万级”村企目标迈进。马上,育肥基地将引进体型大、出栏快、肉质好的雅江雪牛,逐步推开商用肉牛养殖,牧野新歌又可期。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下周西藏自治区降水较弱 多大风天气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11月14日发布消息,西藏自治区下周(2021年11月15日~11月21日)降水较弱,多大风天气,气温波动不大。 [详细] -
林芝市水利局强化“双控行动”统筹水资源开发与保护
为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理念,坚持保护优先,坚持山水林田湖草沙冰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统筹水资源合理开发和利用。[详细] -
用心用情守护一方碧水
央宗不是科班出身,自接任水土保持这项工作以来,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基层水保人才匮乏,工作面临极大的困难和挑战。但央宗勇往直前,利用一切机会学习,慢慢熟悉了水保专业知识。[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