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西藏网 > 生态

一只黑鹳的迁徙故事

发布时间:2021-12-16 14:57:00来源: 青海日报

  2021年9月30日,一只具有“青海户籍”的黑鹳幼鸟,带着背负式卫星定位追踪器从青海互助土族自治县南门峡国家湿地公园出发,途经甘肃省、四川省、云南省,于11月2日12时许,从云南镇康县跨越国境线进入缅甸境内,目前栖息于缅甸实皆省因金宾附近。这也成为全国首只佩戴定位器的高原繁殖黑鹳。

  “从它的‘飞行轨迹’分析图上看,截至12月14日,野外放归历时75天,成功回传位点1816个,跨纬度14.2度,迁徙3067公里,平均每天迁徙40.9公里。”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张同作说。

  今年3月中旬,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工作人员在黄水流域监测到两只黑鹳成鸟,并于3月底全程监测记录到两只黑鹳开始产卵、孵化,经过一个多月的孵化,至5月初成功孵化4只黑鹳幼鸟。幼鸟在近100日龄时,开始飞出巢穴,练习飞行。

  “据监测记录显示,此时的黑鹳幼鸟仍需要依靠亲鸟进行喂食,每次间隔3个小时,亲鸟轮流前往巢址进行喂食。8月29日黑鹳幼鸟分别离巢,随亲鸟一同前往觅食地觅食。”青海国家公园观鸟协会会长王舰艇说。

  黑鹳(学名Ciconia nigra)为迁徙鸟类,白俄罗斯国鸟。属于体态优美,体色鲜明,活动敏捷,性情机警的大型涉禽。以鱼为主食,也捕食其它小动物,栖息于河流沿岸、沼泽山区溪流附近,有沿用旧巢的习性,繁殖期在4-7月,营巢于偏僻和人类干扰小的地方,被喻为“鸟中大熊猫”。因现存数量稀少,使我国科研机构对黑鹳这一种群的调查长期空白。

  在我国境内,该物种主要分布于东北、华北、西北等区域,其中青海是黑鹳的主要繁殖地之一。目前,该物种被列为我国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评估为无危(LC)物种,被《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评估为易危(VU)物种,也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CITES)附录Ⅱ中。

  今年9月18日,一只黑鹳幼鸟在飞行中误入当地村民院落中,村民随即将黑鹳幼鸟保护起来并及时联系当地林业部门。后经多次配合,并联系了西宁野生动物园救助中心后,由平安当地林业部门人员连夜派专车将黑鹳安全送往救助中心,经专业人员检查,黑鹳无外伤,健康情况并无大碍。在救助中心黑鹳状况恢复良好,经多方确认后将其放归。

  “这只受伤黑鹳幼鸟恰恰是我们监测记录到的4只黑鹳幼鸟之一。”王舰艇说。

  “随着科学技术发展,始于上世纪80年代的卫星追踪技术等已广泛应用于鸟类迁徙研究中,但有关黑鹳卫星跟踪的研究至今尚无。”张同作说。

  为整合黑鹳鸟类卫星追踪数据和种群基因组信息,建立迁徙系统,中国科学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科研团队决定为黑鹳佩戴卫星定位追踪器。

  记者从监测数据图上看到,这只黑鹳其迁徙路径、停留地点、飞行海拔高度、飞翔时间均被精准监测记录。

  张同作说,这是一次多方参与抢救性保护珍稀濒危物种成功的典型案例,充分说明了青海是黑鹳的一个繁殖基地。此次黑鹳救助成活,放归自然,实时精准监测到它的活动轨迹以及迁徙路线,对黑鹳的保护至关重要,也对其它濒危物种的保护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我们将持续监测黑鹳的迁徙路径,期待明年四月在青海与黑鹳再次相会。

(责编: 陈濛濛)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