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湿地+科研院所+专家”模式 为湿地保护做技术支撑
14日,青海省湿地保护专家委员会年会在西宁召开。会议邀请了中科院西北高原生物研究所和中科院青海盐湖研究所的专家,以及青海大学、青海师范大学等高校专家。
图为长江南源沼泽湿地。李江宁摄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天然水库”和“天然种子库”,在水源涵养、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维持等方面提供了巨大的生态系统服务。根据中国第二次青藏科考研究结果显示,青海作为“中华水塔”,每年为下游提供近600亿立方米的淡水,是中国和东南亚地区约30亿人的生命之源,青海的湿地保护事业关乎中国乃至亚洲的生态安全。
据介绍,2021年,在专家团队的大力支持下,青海省湿地保护工作取得了较好的成绩。青海省林草局争取各类湿地项目资金2.03亿元,较上年提高54%。实施湿地保护与恢复工程2项,湿地保护与恢复项目38项,湿地生态效益补偿项目4项,退牧还湿项目4项。进一步加强湿地项目监督管理,组织开展了2019年至2020年湿地项目绩效评价。贵南茫曲、曲麻莱德曲源、刚察沙柳河、班玛玛可河4处国家湿地公园通过了国家级验收。
图为长江南源沼泽湿地。李江宁摄
木里矿区种草复绿取得阶段性成果,专家团队科学、精准、系统指导、推进种草复绿和湿地保护工程,累计完成种草3.03万亩。经综合监测,木里矿区种草复绿区域牧草长势良好,为实现“两年见绿出形象”的目标打下坚实基础。助力木里矿区莫那措日湖水系连通、湿地修复,提出生态修复专家意见。
同时,对玛多“5·2”震区湿地、草原、林地和沙地开展灾损评估,为灾后生态修复、生态监测把好方向。结合木里生态修复开展了种草复绿、湿地保护恢复专项研究,为下一步复绿补播、湿地修复储备了技术。此外,开展了河流湿地植物选配及湿地修复技术研究,为高原湿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积累了经验。
“希望各位专家广开言路、群策群力,贡献先进的技术和经验,为青海省湿地保护高质量发展把脉、会诊、开良方,在湿地科学研究、湿地修复技术研发、湿地资源合理利用、湿地资源调查监测,以及湿地标准化体系建设方面,给予强大的科技支撑。”青海省林草局总经济师蔡佩云表示,“采用‘湿地+科研院所+专家’的模式,为基层林草部门牵线搭桥,引导开展高原湿地基础理论、关键技术、湿地修复、泥炭地保护、湿地碳汇、监测智能化等专题研究,为湿地保护提供技术遵循。”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或“中国西藏网文”的所有作品,版权归高原(北京)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任何媒体转载、摘编、引用,须注明来源中国西藏网和署著作者名,否则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
吃生态饭、走致富路 “雪域桃源”的乡村振兴新画卷
嘎拉村的美好生活是西藏和平解放70年来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一个缩影[详细] -
可可西里藏羚羊增至七万多只
1月18日,记者从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长江源区可可西里管理处获悉,盗猎藏羚羊的违法犯罪行为在可可西里已经绝迹。[详细]